核心提示
黑龍江新聞網訊 隨著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從最初食用散裝豆油到食用小包裝豆油,再到詳細劃分豆油的品質和功能,豆油價格也隨之拉開了檔次。然而,作為大豆主產區的黑龍江,采用非轉基因大豆生產的豆油卻在賠本賺吆喝。龍江『金豆』煉出的『金油』如何纔能優質優價?專家建議,整合松散的小型加工企業,叫響龍江非轉基因豆油品牌,努力奪回非轉基因大豆話語權是當務之急。
困惑:大豆主產區嫩江首家大油企只產散裝油
17日,嫩江縣的黑龍江翔河油脂有限公司豆油加工車間。室外氣溫已降至零下,寒風刺骨,車間內則一片熱氣騰騰,散發著豆油的濃香。『我們選用的都是非轉基因大豆,榨的油好吃、健康、安全。』該公司主任劉宏山對記者說,由於企業剛剛成立還沒有響亮的品牌,加上散裝油薄利多銷,所以暫時沒做小包裝油。
據劉宏山介紹,黑龍江翔河油脂有限公司成立於去年,是嫩江縣唯一的大豆加工企業,日加工能力為1000噸,年加工大豆約30萬噸,倉儲能力達6萬噸。『嫩江縣是全國最大的大豆主產縣,其產量佔全國的10%,由於過去嫩江沒有較大的油脂加工企業,農民生產的大豆都作為原糧出售或送到農墾九三分局出售,既增加了成本,收入也低。』劉宏山說,公司今年10月下旬開始收購大豆並進行生產加工,截至目前共收購大豆3萬噸,加工大豆2萬噸,生產出豆粕1.6萬噸、豆油3300噸。因公司剛剛開始運作,目前生產的只有散裝豆油,售價基本是隨行就市,非轉基因大豆油的優勢絲毫沒有體現出來。
公司門前,送豆的農戶李天民正在忙著卸貨、過秤。『以前我們賣大豆一般都是糧販子上門收,現在給企業送的價兒比賣給糧販子高出不少。』李天民說,現在大豆價還在漲,要不是急等錢用,他纔不賣這麼早呢。
尷尬:東北最大油脂企業賠本生產非轉基因大豆油
去年歲尾年初,我省70多家規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業絕大多數已經停產,並全部停止收購大豆。
『作為東北地區最大的油脂加工企業,盡管開工就賠錢,但「九三」仍堅持生產。』22日,九三糧油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田仁禮說,『幾年前,為應對國產大豆加工危機,我們在沿海地區建了幾個加工廠,加工進口大豆油,這幾年,我們一直是用沿海工廠的利潤來彌補黑龍江非轉基因大豆加工廠的虧損。』
24日,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由於產不足需,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2007年已經攀昇至78.7%。目前國內大豆加工產能已遠超過8000萬噸,而2008/2009年度我國大豆壓榨數量為4100萬噸,大豆加工產能遠遠過剩。
由於我國多數沿海大豆加工企業缺少國際貿易及商品市場資本運作經驗,多數企業被外資通過收購、兼並、重組等手段納入囊中,中國大豆產業鏈的加工環節斷裂。外資在掌控加工環節後,不斷增加大豆進口數量和壓榨產能。據統計,控制全世界糧食生產運銷的國際四大糧商在全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控股,佔66%。外資在控制中國大豆產業鏈條加工環節後,利用其全球貿易優勢,不斷加強對我國大豆的壓制,迫使『九三』這樣的大型油脂企業,也不得不使用進口大豆。
艱難:產能嚴重過剩中小油企產品同質生存難
『目前我省的油企大都建在地區級單位范圍內,生產規模不大、產品同質化嚴重,根本不具備市場競爭力。』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秀清23日對記者說,目前我省擁有一定規模的大豆油脂加工企業164家,雖然年處理量達到700萬噸,佔全國加工能力的1/10,但沒有形成有規模的企業集團,結構松散,而且多數是中小型加工企業,大都建在地區級單位范圍內,基本上是依靠本地生產的油脂原料為生。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國際市場價格走勢往往直接決定了大豆加工企業開工還是停產,任何一個企業的單獨行為都難以對市場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由於進口大豆大量湧入,龍江大豆加工業被逐步邊緣化。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統計的數據:我省2005/2006年度國產大豆壓榨數量為740萬噸,佔國內榨油消費總量的20.85%;2006/2007年度國產大豆的壓榨數量為580萬噸,佔國內榨油消費量的16.71%;2007/2008年度國產大豆壓榨數量為360萬噸,佔國內榨油消費量9.42%;2008/2009年度國產大豆壓榨數量為200萬噸,佔國內榨油消費量4.88%。
九三糧油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田仁禮對記者說,在黑龍江收購大豆需要面對小規模的經營農戶,原料到達廠內需包裝、運輸、存儲等費用,每收購1噸大豆約需收儲費用75元;而在東南沿海地區,每噸大豆到達車間的費用不足25元。另外,我省大豆加工企業一般需一次性儲備一個榨期的原料,流動資金每年只能周轉兩次,按現行貸款利率計算,每加工1噸大豆需要支付銀行利息70元;而東南沿海企業依托口岸便利,加工一船進一船,年資金周轉率達八次以上,每加工1噸大豆財務成本20元左右。這也是迫使壓榨企業沿海化布局,加工進口大豆的主要原因之一。
出路:整合松散油企圍繞『非轉基因』大做文章
在大豆加工主產區設廠既降低了農戶賣豆的成本,也減少了企業的收購成本,可由於好油賣不上好價錢,弄得油企入不敷出、陷入停產窘境。如何讓優質的『金豆』生產出的『金油』賣上好價錢是擺在我省面前的一道難題。對此,專家們紛紛獻計獻策。
省農科院總農藝師劉忠堂建議,整合松散的龍江大豆加工企業。他說,目前國際市場的大豆油脂加工被四大跨國糧商控制,早已完成行業整合。我省100多家油廠,多數規模小、品牌弱,與跨國外資及沿海企業競爭,難以形成規模優勢,企業階段性開工或不開工無法帶動農戶增收、滿足消費需求。建議有關部門能夠牽頭,整合黑龍江主產區民營中小油廠,通過大型民營或國企,采用收購或依托股份制模式,成立銷售公司,形成完整的種植、加工、貿易、流通、產品銷售的產業鏈條,完善國內大豆加工業整體布局,使我國大豆產業良性運轉。
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於殿宇建議,產生上述諸多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沒有突出我省大豆『非轉基因、高蛋白』的特點,沒有有效實施差異化的戰略。有效的戰略就是引導市場消費、規范市場競爭、增強企業造血功能,以產業鏈中間環節的企業需求為核心,盤活整個產業鏈,讓消費者認可非轉基因大豆,消費非轉基因大豆制品;讓生產者能夠在種植非轉基因大豆中獲得收益,有持續種植的積極性。把非轉基因食品作為一個新品類,打造非轉基因賣點。將『大豆油』、『調和油』等產品均冠以『非轉基因』字樣,從而突出新品類。通過在全國多個城市設立非轉基因專櫃等措施將企業產品推向國內市場,保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圍繞非轉基因產品進行戰略化布局,努力奪回非轉基因大豆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