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12月6日訊 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是城市發展之根和文化旅游興旺之魂。對於鶴城這座有著880多年的城市而言,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謂有著深刻的內涵。正因如此,我市把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一條重要的發展之路,堅持高點定位,建管並舉,經營城市,加快了城市擴容提質,初步形成了歷史文化名城的個性特色和嶄新風貌。近兩年來,我市歷史文化名城取得了具有突破意義的昇級,今年6月22日,我市昂昂溪區羅西亞大街入選第二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極大地推進了我市創建歷史文化名城的進程,成為我市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實現新跨越的重要標志。
為歷史文化名城『量體裁衣』
2007年,齊齊哈爾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將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列入城市發展定位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市委、市政府,各相關部門以及各界群眾積極行動,編撰齊齊哈爾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文本,制訂了《齊齊哈爾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方案》,對文物古建進行市場化運作融資修繕,對全市具有代表性歷史建築實施掛牌保護等,使齊齊哈爾市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工作有了實質性進展。
今年,《齊齊哈爾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工作由市規劃院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合作展開,並已於2010年5月與中規院簽訂了委托編制我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合同,明確了規劃編制的具體時限、程序、任務和要求。目前,這部規劃已完成了劃定保護界限、明確保護內容、確定功能布局等工作任務。
為了使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資料更翔實,市規劃局組織人員對我市現存的保護建築進行拍攝,歷時4個月,采集保護建築圖片7000餘張,並擇優選擇圖片400張,編輯成冊,分為《齊齊哈爾市級保護建築》和《齊齊哈爾市重點保護建築》圖集兩冊,現已編輯完畢。該圖冊收錄了我市現存的保護建築,為目前我市最完整的保護建築圖籍,亦為我市對保護建築修繕提供了基礎資料,待對現有建築情況進行梳理,第二批《齊齊哈爾市保護街區和保護建築名錄》的論證和公布工作,正在進行重新編輯中,市政府審定後將統一出版。
掛牌保護270餘處歷史建築
鶴城在久遠的歲月中,留下了眾多歷史遺跡,不同時期的建築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歷史風貌,其所承載的北方歷史文化在黑龍江省乃至全國都是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這些重要的城市文脈如何融入到城市化和舊城改造進程中,而不會遭遇斷裂和損毀?
為了使我市現存的歷史建築能夠在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中得以留存,從2008年起,市規劃局開始對市內重點文保建築和單位實施普查和掛牌,新普查出歷史建築270餘處,逐一現行掛牌保護,避免誤拆。這些建築多為清代滿族民居、偽滿時期日本兵營、俄式民居等代表性歷史建築,填補了齊齊哈爾市文物考古領域的空白。給歷史建築『上戶口』,此舉曾獲得了市民和外地游客一致認可。文化部門還啟動了全市范圍內的文物普查,新發現60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將老建築保護納入城市整體規劃范疇中,我市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青睞可見一斑。
對即將改造地段內新普查出的歷史建築,規劃部門還及時邀請我市建築及歷史專家進行鑒定,並對部分保護建築提出了保護意見。同時,我市邀請了中規院歷史名城保護所及清華大學的歷史建築專家對我市的歷史建築進行了考察,充分聽取專家意見,為我市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工作出謀劃策。市文化部門也通過文物三普調查,新發現一批有價值的文物遺址遺跡,進一步為申報名城提供了翔實的材料。
鼓勵多種方式參與名城保護
在城市不斷推進的現代化建設與歷史風物的存留保護之間,矛盾是永遠存在的,所以,對歷史的保護必須嚴格科學、有法可依,必須建立起全社會的保護意識,這亦是我市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獲得的啟示。
繼市規劃部門起草了齊齊哈爾市保護街區和保護建築條例,填補了齊齊哈爾市保護建築沒有法律規定的空白後,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多方倡導下,在市規劃局、文化局、住建局努力做好基礎保護工作的同時,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日漸增強,全市各級群眾性保護組織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並在日常保護工作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市國家級和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設有專職保護員。金代蒲峪路古城遺址所在的克東縣,組織居住在遺址附近、熱愛文物保護工作且有一定知識的居民擔任專職保護員,從事遺址日常的管理和看護工作。我市歷史文化建築多集中於城區內,為進一步強化日常管理,文管部門與建築所在地的街道辦事處及使用單位簽訂合同,明確了保護范圍和流程。這些部門也相應建立起了兼職文物保護員隊伍,開展安全檢查、制止亂拆亂建行為,並積極向群眾宣傳文物保護和文物知識,有效地杜絕了重大文物安全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