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牡丹江12月7日訊 在去年開始示范推廣的基礎上,今年東寧縣『越冬耳』栽培量達到200萬袋。
隨著天氣日漸寒冷,不少菌農進入了『貓冬』階段,而在東寧縣東寧鎮夾信子村的『越冬耳』栽培現場,一排排整齊的菌袋早已進入越冬階段。
『我們的「越冬耳」明年5月就能上市,比普通的春耳早三周』,夾信子村菌農汪蘭成表示,今年自己家發展『越冬耳』1萬袋,收入至少在2.5萬元以上。
12月6日,記者從東寧縣了解到,隨著黑木耳越冬栽培技術越來越多地為廣大菌農所認可,這種新技術正逐漸成為菌農致富增收的好『抓手』,今年東寧縣『越冬耳』栽培量將增加到200萬袋。
據了解,近年來,東寧縣食用菌技術人員在以往『春秋連做』的基礎上不斷加強對黑木耳越冬栽培的研究,並在2009年試驗成功,該技術在夏秋季節生產菌袋,秋天劃口、催芽、放地過冬,化凍後再分床澆水管理,第二年春季就可以采收。與春耳、秋耳栽培技術相比,黑木耳越冬栽培具有成本低、生產環節風險小、技術簡便以及利於標准化生產等優勢,用這種技術培育出的『越冬耳』具有產量高、口感好的特點。
為加大黑木耳越冬栽培技術的推廣力度,東寧縣通過培訓班、現場會向農戶宣傳『越冬耳』的好處,還為農戶精心計算『效益賬』,通過典型示范提高群眾積極性;同時,東寧鎮在鎮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出臺了『每發展一袋越冬耳補助3角錢』的優惠政策。
據東寧縣食用菌產業辦主任卜宏志介紹,在去年開始示范推廣的基礎上,今年東寧縣『越冬耳』示范栽培量進一步增加到200萬袋;該技術推廣後,將有效促進牡丹江市黑木耳產業的周年化生產,實現『一年三季』生產,進一步提高產業的總體質量和效益;此外,黑木耳越冬栽培能夠有效利用發展春耳生產的菌房和菌地,並與冬季燒煤取暖期錯開,從而達到循環使用和節能環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