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寶峰檢驗實驗結果。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楊寶峰與課題組進行交流。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東北網12月15日訊(記者 孫曉銳)15日,『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表彰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我省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教授榮獲『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在赴京領獎前,楊寶峰在哈爾濱接受了本網記者的專訪。
楊寶峰,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後導師,著名藥理學專家,現任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在其研究的抗心律失常和離子通道領域中,首次在國內外提出抗心律失常藥物最佳靶點假說;首次揭示心髒M3受體和鉀通道的關系;首次發現中藥苦參鹼、青蒿素、心律齊片、7溴化乙氧苯四氫巴馬汀(EBP)、小檗胺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並闡明機制;首次發現中藥效能、效價較西藥低的原因……
作為楊寶峰多年的老搭檔,呂延傑教授表示,楊寶峰在科研工作中那份常人難以達到的執著精神令自己十分敬重。在上世紀90年代,國際上對心律失常的研究者眾多,而到了2000年左右,由於臨床使用的藥物療效偏低,國內外很多看不到前途的研究者們黯然轉換了研究方向。而楊寶峰卻在研究工作的低潮期選擇了堅持,並且從更深的層面、更新的角度對這一課題進行了探索。
就這樣,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楊寶峰於2000年首次提出『抗心律失常藥物最佳靶點假說』,認為心肌的鈉、鉀、鈣等離子通道(靶點)變化導致細胞離子電流失衡,引發心律失常,藥物應通過作用於最佳靶點,恢復離子電流的平衡,從而調控心律失常的發生發展。假說的提出,為破解抗心律失常藥物療效差和毒副反應大這一難題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楊寶峰說,目前國際上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僅在我國每年由心律失常導致的猝死人群就達到了60萬人。作為一名生命醫學的工作者,就是要急百姓之所急,想國家之所想。即使失敗,也要總結出失敗的經驗教訓,我和我的團隊通過努力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科學家是聰明的,也是刻苦的。下一步,我們要繼續正確的研究方向,盡早的將研究成果轉為臨床。
呂延傑教授介紹說,基礎科研工作在一定層面上與考古工作無異,理論體系的框架一旦形成,後人很難再形成突破。
作為博士後導師,楊寶峰經常親自指導學生們的實驗設計、進程和結果,並鼓勵大家要擺脫條條框框的束縛,要堅持積極創新的學術理念。
楊寶峰對學生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做基礎理論研究,一定不要重復前人的老路,一個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必須在理論和應用上都有所創新、有所建樹。
幾年前,一種微小分子核?酸引起了楊寶峰的注意,他意識到這種微小核?酸將會為心律失常的研究工作帶來突破性進展。通過大量基礎實驗和動物模型實驗,楊寶峰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微小核?酸通過調節體內的離子通道蛋白質表達的變化是導致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的重要原因。
這一重要發現一經發表,立刻轟動了國內外的學術界。國際著名心髒生理學家們紛紛撰文評論稱:『楊的工作為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患者帶來了希望,邁出了令人興奮的一步。』《科學》、《自然》等世界著名期刊及歐美多家大型網站紛紛撰寫評論,稱其為心律失常研究展開了激動人心的前景。
楊寶峰說,當發現微小核?酸是導致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時,整個課題組都很激動,甚至有些不敢相信面前的結果,大家經過反復論證纔最終證實了這一重大發現。應該說,我們這一發現是對人類的健康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楊寶峰強調說,不用創新的思路去開闢新的研究領域,那麼對於醫學科研工作是沒有意義的。
對於此次獲得『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楊寶峰謙和地說,此次獲獎是國家對我們團隊的褒獎,我認為在同行和其他行業裡,其實有很多人要比我和我的課題組做得更加出色。在此,我僅代表我們的團隊表個態,我們一定不辱使命,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回報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