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5日訊 哈爾濱市通過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了科技事業健康快速發展,圓滿完成了『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目標。『十一五』期間,全市科技綜合實力和支橕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3%;高新技術產值佔全省50%以上,有效發揮了全省科技創新先導的龍頭作用。哈爾濱市成為東北三省唯一的全國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連續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被授予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示范城市、全國科技強警示范城市、國家『十城萬盞』半導體照明試點城市。
提昇自主創新能力 申請專利數量是『十五』2.2倍
『十一五』期間,我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級重點新產品獲批數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1708項科技成果獲科技進步獎,其中國家級獎勵68項,佔全省77.8%,省部級獎勵1270項。累計申請專利24609件,是『十五』的2.2倍,授權專利12320件,是『十五』的2.4倍,分別佔全省的58.9%和54.2%。市本級財政預算安排科技資金6億元,組織實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2042項,解決關鍵技術瓶頸2800餘項,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橕作用明顯增強。264個列入國家科技計劃和511個列入省科技計劃項目,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200餘億元,不僅極大地拉動了研發投入增長,實現科技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還實現了自主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發力高新技術產業 6大領域形成產業鏈
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是『十五』末期的2.8倍,佔全省高新技術產值的54.1%;『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22.9%。光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和高效節能與環保、現代農業等六大高新技術領域的優勢進一步加強,培育發展了風電機組裝備、LED照明、混合動力汽車、鋁鎂合金生產加工、農作物新品種、優質動物疫苗和現代農機裝備7條高新技術產業鏈;獲批鋁鎂合金新材料、發電設備、汽車制造、新醫藥、抗生素、特種材料及特殊加工、新媒體7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成為科技部批准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最多的城市。
完善創新服務體系 5大平臺『孵化』企業783家
『十一五』期間,我市創新載體和創新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形成了以技術研發、科技企業孵化、技術交易、科技資源信息共享、科技投融資等五個平臺為基礎的創新服務體系。
全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35個,其中省級以上13個,『十五』期間累計解決關鍵技術瓶頸875項;企業技術中心達到63戶,其中國家級6戶、省級39戶、市級18戶,推動了高新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42個,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發展到4家;在孵企業2176家,畢業企業783家,培育形成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
技術合同交易額躋身全國技術市場前列,2010年實現48億元,是『十五』末期的5.7倍,佔全省技術合同交易額的84%,『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42%,哈爾濱市技術市場批准為國家技術轉移示范基地。培育了19戶擬融資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促進了泰富實業在美國成功上市,實現500萬元投入、2700萬元合理退出,成為東北三省首個科技風險投資成功范例;哈爾濱九洲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創業板成功上市,實現我省企業7年來國內主板上市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