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聖誕又要到了,××媽媽你給我們班級買點聖誕禮品和裝飾班級的貼畫吧!』這是記者陸續聽到多個幼兒園家長反映的問題。近日記者集中走訪了哈爾濱市的部分幼兒園,發現確有很多幼兒園讓家長『自願』贈送玩具和聖誕禮物。
劉女士告訴記者,兒子今年4歲,在哈爾濱市某公立幼兒園讀中班。從入園起,就不停送各種玩具。劉女士說,幼兒園老師總以『好東西要大家分享』為由,向孩子索要各種玩具。每逢幼兒園辦活動,小朋友們就都得帶著花、球拍等禮物送到幼兒園去,『說是為幼兒園盡一份力。』
在劉女士看來,這些被兒子搬出去的玩具完全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這些東西應該是幼兒園准備的吧,管理費什麼的都收了,為什麼還要攤派給家長呢?幼兒園有義務提供給入園孩子玩具、圖書、教具,為什麼還要家長額外提供呢?』家長們這樣抱怨。
對於家長的抱怨,幼兒園也有話要說。『幼兒園的玩具只有那麼多,孩子們在幼兒園天天玩,已經產生厭煩感。』幼兒園工作人員說,所以,幼兒園每逢活動便希望孩子們自己帶玩具來玩,當他們玩累了,就會自發地與別的孩子交換玩具,分享快樂。
某幼兒園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幼兒園,常常可以看到這一幕:兩個孩子為了同一件玩具發生爭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寧願自己拿著玩具不玩,也不願把它讓給別人玩。『有些小朋友缺乏分享的意識與行為,這樣下去,對今後同伴間的合作也不太好。』對於家長提到的『玩具有去無回』,負責人表示,小朋友拿過來的『分享玩具』是隨時可以拿回去的,可能是一些孩子忘記將玩具帶回,所以讓家長產生了誤解。
『我們學校確實讓家長為班級捐物品了,但是那是自願的,幼兒園也沒有班費,有的家長願意幫助班級改善環境,校方也不會反對。』
針對這種狀況,幼教專家李麗認為,如果真正是家長出於自願,偶然地為學校、班級做點事,同時體現家長真心支持教育,又能間接培養孩子關心集體的意識無可厚非。但對於有的教師把家長做貢獻與孩子的小紅花掛鉤,做法欠妥。會對孩子造成諸如『只要我的家長買的東西多,老師就會喜歡我』的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