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伊綏高速公路指揮部創新工藝建設林都生態之路
2010-12-19 14:45:23 來源:東北網  作者:邵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伊綏高速公路施工現場。

  東北網12月19日訊(記者 邵奇)在公路三年決戰中伊春至綏化段高速公路項目指揮部面對地質條件惡劣、島狀凍土等難以攻關的課題,精誠合作,群策群力建設黑龍江省林都生態之路。

  據了解,伊春至綏化段高速公路項目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項目,也是東北骨架公路網及黑龍江省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全長236公裡,是全省單體投資最大、地質條件相對最復雜的項目。

  創新工藝為施工提供科技支橕

  由於地質條件復雜,伊綏項目沿線島狀凍土分布廣泛,多為直徑在2—12米的凍土島,堅硬、且穩定性差、變化大,性狀復雜,是公路建設的世界級難題。

  島狀凍土施工在黑龍江省首次出現,在國內也極為罕見,施工伊始,指揮部組織施工單位采取先人工挖孔,然後再用衝擊鑽機鑽孔的施工方法,當施工到13—14米時,遇到未風化岩層,加之水浸、氣溫高,衝擊鑽工作加大了熱交換,凍土融化速度快,造成孔壁坍塌,衝擊鑽施工失敗。面對世界性的島狀凍土施工難題,指揮部與交通運輸部公路路面專家、廳總工辦、省公路設計院及中交一局等省內外專家組成專家組進行論證。深入施工現場考察,對地質、土質、環境進行了綜合研究,提出了旋挖鑽與衝擊鑽接力衝擊凍土層全永久護筒施工方案。經試驗,島狀凍土地段鑽孔樁施工取得了成功,並通過設計院、黑龍江省交通廳專家的論證。

  同時,在黑龍江省公路建設領域首次大量采用凍土鑽孔灌注樁,首創了『全護筒、旋挖鑽和衝擊鑽配合』的凍土鑽孔施工工藝,同時也完成了凍土低溫混凝土配合比的數據積累。


保護生態環境為珍貴樹種進行編號。

 

  建設林都生態之路

  伊綏高速位於小興安嶺腹地和松嫩平原中部,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為配合伊春市建設世界級森林城市和世界級森林大公園的發展規劃,伊綏高速在確保質量優良、造價合理、安全文明、廉潔高效的基礎上,以全面建成『路景相融,自然和諧』的『中國林都生態旅游高速』為目標,努力實現『路在林中展、溪在路邊流、車在景中行、人在畫中游』的伊綏高速新景觀,把環境保護、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貫穿到建設全過程,以先進理念爭創國家級典型示范工程。

  指揮部成立之初就推出『伊綏高速,依隨自然』的建設理念。為使這種理念深入人心,指揮部從樹立生態環保意識入手,組織全員普及生態路知識,工作人員人手一本《道路生態學》、《生態公路探索與實踐》、《國門生態路》。在路線設計上,以維護自然生態為目標,為保留珍貴樹種群落,采用多處分離式斷面,讓行車人體會『車在林中走,人在畫中行』的意境。從這條路的設計開始,指揮部就和設計人員一道沿路尋找珍貴的樹種,他們穿越原始森林,找尋珍貴樹種,給817棵大樹編號,系上紅絲帶,建立檔案,最大程度的保護這些珍貴的自然遺產。白雪皚皚的興安嶺上,817條飛揚的紅絲帶給茫茫雪野帶來『溫暖』。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