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表:糧食—穩定市場物價的基礎 新華社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新華視點』記者車玉明、董峻、孫英威、張興軍)一個是人口上億、連續五年穩產千億斤糧食的中原大省,一個是耕地最多、今年剛剛突破千億斤總產的東北『糧倉』--在即將告別『十一五』之際,河南和黑龍江,這兩個糧食總產超千億斤的省份,成為保障中國人飯碗安全的令人矚目的『明星』。
今年我國糧食實現連續第七年增產。連年超萬億斤的糧食產量,如果平均分成5個大糧倉,那河南和黑龍江就是其中一個大糧倉,他們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立下汗馬功勞。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各地對抓糧也采取許多行之有效的辦法。河南和黑龍江走過的豐產之路,對人們有哪些啟示?新華社記者分別與兩省官員、專家、農民以及農業部和有關方面負責人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特殊對話。
一個是人口最多的中原大省,一個擁有高寒地帶的廣闊黑土地--不同的資源稟賦,卻都實現了糧食產量『七連增』記者:河南與黑龍江這兩個地方從人口、土地、氣候等資源稟賦上相差巨大。河南與黑龍江在糧食生產上到底有哪些相同與不同?
朱孟洲(河南省農業廳廳長):河南是全國第一產糧大省,也是全國小麥主產區之一。我們用佔全國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產了全國十分之一的糧食、四分之一的小麥。河南生產的糧食不僅滿足了全省1億人口的需求,每年還調出300億斤商品糧和糧食制成品。今年全省糧食總產達到1087.4億斤,這已經是連續第5年超千億斤,連續7年創歷史新高,連續11年居全國首位。
王忠林(黑龍江省農委主任):黑龍江擁有耕地2億多畝,佔全國耕地總量的九分之一,是全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主要糧食品種是玉米和水稻。2006年以來,我省每年調出的商品糧都在500億斤以上,佔全國省際間商品糧淨調出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擁有4000萬畝耕地的黑龍江墾區去年生產的商品糧就達305億斤,相當於1億人一年的口糧。
陳萌山(農業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今年全國糧食實現了雙雙『七連增』--總產、面積均『七連增』,總產達到10928億斤,比上年增加312億斤,增長2.9%,再創歷史新高。其中黑龍江今年首次突破千億斤,達到了1000.6億斤,一年增產132億斤,與河南並列成為全國兩個過千億斤糧食產量的省份。這在今年自然災害多發重發的情況下尤為不易。
記者:應當說,我國農業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基本格局。這些年來,河南和黑龍江碰到的自然災害也不少,但兩省的糧食產量都連續7年增加,靠的是什麼?
王忠林:可以這麼說,改變『靠天吃飯』的格局,要靠下更大力氣進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差異,對今年農業生產體現得最為明顯。今年4月中旬的一場大范圍降雪,讓黑龍江春播異常艱難。去年農田基本建設投入多、力度大、工作實的地方,今年農作物都種在了適宜期。反之,機械無法進地,積水無法排出,播種期嚴重拖後。
魏仲生(河南省農業廳總經濟師):大家都希望『天幫忙』,但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老天爺』不但不幫忙,還添了不少亂。比如,今年的低溫寒潮就使得小麥冬季苗情成為近年來最差的一年。在這樣的條件下能不能獲得豐收,考驗的就是農田基礎設施。河南籌措巨資建設灌溉工程和防洪除澇減災工程,現在全省已經有六成多的耕地得到了有效灌溉。
柳學友(河南息縣種糧大戶):今年我一共種了3000畝小麥。前期雨水多、溫度低,有的地減產了,可是等糧食全都收完再算算,平均下來每畝還是打了800斤麥子,總產就是240多萬斤。怎麼回事?過去是靠天收,耕地改造後,現在旱能澆、澇能排,一畝地頂過去兩畝地的收成。
陳萌山:除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以外,及時科學防災減災也是個關鍵因素。今年糧食豐收,得益於各級農業部門主動避災、有效防災、積極救災,做到防在災害前面,救在第一時間,抗在關鍵時點。
優質麥的產量普遍高於普通小麥,農民種糧能掙錢積極性自然就高--擴大優質作物播種面積,減少低產作物,調整結構帶來產量增長新空間記者:2008年,黑龍江糧食總產首次超過800億斤。今年則一舉達到1002.6億斤。在耕地總量沒有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黑龍江的糧食總產是怎樣實現跳躍式增長的?
李世潤(黑龍江省農委生產處處長):我們有一句話,叫『穩定面積、調整結構、提高單產、改善品質、增加效益』。就是說要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水稻、玉米等優質糧食生產。針對變化的氣象條件和作物生長對積溫的要求,我們引導農民把不能安全成熟的玉米品種及時調換為中早熟玉米品種,為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奠定了基礎。我們測算了一下,通過增加播種面積和減少低產作物種植等方式,今年全省水稻、玉米兩大高產作物面積增加了1072萬畝,僅結構調整一項全省就預計增產糧食近100億斤。
記者:河南糧食產量已連續5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並且每年都有小幅增長,河南在調整糧食生產結構上是怎麼做的?
魏仲生:我們突出的是一個『質』字。2001年河南省就提出,要把河南建成全國優質麥生產和加工基地。現在,全省優質品種的種植面積已經佔糧食種植面積的七成多。小麥、玉米和水稻的優質化率分別達到69.8%、81.8%和93.9%,比2005年分別提高了15.5、27.6、7.9個百分點。優質麥的產量普遍高於普通小麥。
陳振傑(河南省食品工業辦公室主任):農民種糧能掙錢了,積極性自然就高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品質優化為產量增加提供了保證。近幾年,我們已經實現了從『賣原糧』到『賣產品』、從『中國糧倉』到『國人廚房』的轉變。如果你去超市看看就會發現,火腿腸、味精、面粉、方便面、掛面、面制速凍食品等等,河南品牌佔了很大比例。
葉貞琴(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從全國來看,市場需求較旺的玉米和粳稻今年增長幅度較大。據農業部農情調度,預計今年玉米增產170億斤以上,粳稻增產80億斤。
一畝地的成本四分之一由政府承擔--補貼『打前鋒』托市『壓後陣』,惠農政策調動了地方政府和農民種糧積極性記者:近年來,國家為支持糧食生產出臺了一系列財政補貼政策,這些政策在糧食生產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王保軍(河南滑縣農民):我這兒有個存折,是政府給我發的專門用來補貼種地開銷的。我算過一筆賬,種一畝地,各種補貼加下來快100元錢了。回想起6年前我剛拿到這個存折的時候,一畝地的補貼纔12.3元。現在呢,種一畝地的成本在400元左右,四分之一由政府承擔,我挺滿意的。
閆德久(黑龍江省肇東市農委主任):肇東市近年來真正嘗到了當產糧大縣的好處。今年,全市各種農業補貼資金有2.2億元,國家給肇東市這個產糧大縣的獎勵資金也超過1億元。現在,地方政府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都非常高,種玉米的畝投入由過去的200多元增加到近500元,玉米畝產水平也比過去增加了一大截。
記者:豐收之後的『谷賤傷農』問題,曾一直讓我們困擾。現在雖然已經連續七年豐收,但一些地方糧價仍出現上漲的跡象,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李長軒(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河南分公司總經理):推動農業發展,鼓起農民錢袋子,最關鍵的是建立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目前以充實農產品儲備為基礎,適時吞吐調節的價格保護制度日漸成型。近兩年,河南省以最低收購價收購的『托市小麥』佔到了全國的45%左右。
呂朝文(黑龍江省糧食局倉儲處處長):國家近年實施的托市收購政策有效地防止了『谷賤傷農』問題。今年,國家在黑龍江繼續實施粳稻最低收購價、收購臨時存儲大豆等政策,使農民心裡有了底,也使市場上的水稻、大豆價格一直保持高位運行,種糧農民因此獲益匪淺。
程國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黨中央今年提出,強農惠農的思想認識只能增強不能削弱,強農惠農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減小。隨著國家扶持糧食生產政策的針對性越來越強、支持力度越來越大,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抓糧的積極性都會有新的提高。
記者:提起『北大倉』,就讓人想起那種『天上過飛機、地上跑農機、地邊安探頭』的現代化大農業場面。這些年,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對糧食增產發揮的作用有多大?
謝永堅(黑龍江省農委科教處副處長):黑龍江糧食生產從200億斤到400億斤用了24年,從400億斤到600億斤用了6年,從600億斤到800億斤用了12年,從800億斤到千億斤只用了2年。伴隨著糧食產量快速增長的,正是科技投入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加速提高。
李樹彬(黑龍江肇東市黎明鎮長富村農民):過去耕地板結得厲害,下雨不滲湯,晴天硬邦邦。去年村裡建了農機合作社,買來大機械耕地,現在耕地明顯耐旱,出苗更好了。春天時站在地頭一看出苗,就知道哪塊地用的是大機械,哪塊地用的是小四輪。靠著大機械,我家50畝玉米今年單產1700多斤,增加100多斤。
雒魁虎(河南省農業廳副廳長):河南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1畝,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79%。我們把高產創建當做重要抓手,通過科學規劃、科技興糧,突出良種良法配套和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2010年全省共建小麥萬畝示范田327個,平均單產達到531.42公斤,比全省平均產量高出36.8%。
徐功民(河南省科技廳農業處處長):科技推動可能是今後糧食增產的決定性力量。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小麥已經歷了10次更新換代,平均畝產已由1949年的不足百斤增加到目前的近800斤。每一次品種更新都釋放出巨大的增產力量,使糧食單產提高10%以上。尤其是近十多年來,主導品種更新的速度加快到每三至四年一次,而且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玉米品種都出自河南。
白金明(農業部科教司司長):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已經達到52%,但各糧食產區仍有許多中低產田未得到改造。加大科技投入挖掘這些農田的生產潛力,將是我國在耕地有限的前提下實現糧食穩產、增產的必由之路。
立足於國內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各地紛紛出臺糧食增產規劃--中國描繪糧食保障宏偉藍圖
記者: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制定了糧食增產規劃,這些規劃實施情況如何?
李世潤:2008年制定了《黑龍江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工程規劃》提出到2012年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000億斤以上,如今這一目標已經提前實現。我們省將繼續抓住糧食生產不放松,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增加生產科技含量,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經營組織方式創新,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貢獻。
朱孟洲:上個月初,我們省正式啟動了《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河南實施工作。根據規劃,河南糧食增產任務是155億斤,佔全國的七分之一。另外,作為國家糧食戰略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提出,到2015年糧食生產能力達到600億公斤,2020年達到650億公斤。
胡元坤(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今年各地開始陸續實施《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這個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能力要達到11000億斤以上,比現有產能增加1000億斤。為此,要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強化農業科技支橕,加快推廣良種良法和先進適用的節水灌溉技術,配套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及裝備條件,充分挖掘增產潛力,著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確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穩步提昇。
記者:河南和黑龍江兩個產糧大省已經邁入『千億斤俱樂部』,今年產糧『季軍』山東省的總產預計達870.6億斤,不僅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八連增』,而且也正在接近『千億斤俱樂部』。如果這個俱樂部能多幾個成員,我國的糧食安全基礎必將更加穩固,對整個人類社會也將是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