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位於三江平原腹地的佳木斯市,今年實現了糧食大豐收。豐收的前奏竟是百年一遇的早春低溫寡照雪災致使農時延後近半個月,佳木斯市『安全大糧倉』戰略笑對自然考驗。
來自佳木斯市農委的數字表明,繼2008年全市糧食總產首次突破90億斤大關,農民人均收入實現4864元,2009年糧食總產增至95.22億斤,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689元,實現了兩位數增長,今年糧食產量達到110億斤,農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大關。
糧食增產,『旱改水』功不可沒。幾年來,佳木斯在落實種植計劃時,持續減少市場銷路不暢、價格較低的大豆種植面積,增加高產優質水稻種植面積,僅2010年就增加近90萬畝,這一項就會增產6萬斤。同時實施規模化生產經營,三年的現代農業核心區建設,初步形成了以湯原、郊區、佳撫路兩側為主的水稻生產帶;以撫遠、同江、富錦以東的大豆生產區;以佳木斯市郊區、樺南為主的玉米生產區;以各縣各具生產特色經濟特色作物生產區的『一帶三區』生產格局。
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政策機遇,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在現代農業核心區建設的推動下,同江臨江灌區,得到國家批復開工建設,可新增灌溉面積30.12萬畝;2009年,僅幸福、悅來、引湯3個灌區就投資1.02億元,多年困擾悅來灌區的渠首問題得到解決;今年,幸福、悅來、引湯三個老灌區續建配套全部完成。三年共投入5.97億元,用於田間水利工程配套,灌區控制農田面積提高了6.2%。
多打糧,打好糧,龍頭企業一直驅動著農民的積極性。全市農業加工企業從2000年以前的100多戶已發展到目前的900多戶。
多年來,農業科技工作者通過科普活動,直接推廣新技術20項。在科技之冬必保每家有一人參加各類科技班培訓,多元化籌資興建的880個省市縣鄉村科技示范園區,成為指導農戶推廣科學種田建設高產穩產田樣板田的田間大課堂,已有40個試驗項目在28個農場、市、縣實施。園區示范輻射面積達到1000萬畝,重點展示水稻『三化一管』、大豆窄行密植、玉米通透密植等八大系列技術體系,先進實用技術到位率達到90%以上。
提高農業機械化,為產能提高直接助力。佳木斯市農機總值達20億元,全市農機合作社有83個,投資在千萬元以上的大型農機合作社達到24家,農田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6.6%,處在全省領先地位。糧食作物從春耕到秋收完全實現了農業機械化作業,實現了農技與農藝高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