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龍江氣象服務體系建設顯成效 氣溫預報准確率全國第二
2010-12-26 16:16:26 來源:東北網  作者:張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6日訊(記者 張強)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黑龍江省暴雨洪澇、乾旱、森林火災、強對流天氣、暴雪等多種災害頻發。黑龍江省氣象部門大力加強綜合觀測系統、預測預報系統和公共服務系統建設,及時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積極提出防災減災建議,為各級黨委、政府抗災救災決策指揮提供了重要支持、為廣大人民群眾防災避險提供了有效指導。記者獲悉,今年1—6月,在全國各省最高氣溫預報准確率評比中,黑龍江排名第二;在全國各省24小時最高氣溫預報技巧評分中,黑龍江排名第二。

  加強基礎建設 氣象探測能力明顯增強

  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氣象工作日益增長的需求,全省氣象部門始終把氣象現代化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進大氣監測自動化工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工程、新一代天氣雷達工程等重點工程的建設,不斷優化了綜合氣象觀測系統,使得觀測能力整體實力取得較大發展。

  『十一五』期間,全省建立了以省氣象局為中心,輻射延伸13個市(地)氣象局、71個縣氣象局的寬帶通信網;建成了國家—省—市—縣視頻會商系統,移動X波段雷達車、移動應急車投入使用,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運行監控業務平臺的初步建成。同時,全省建成了5部新一代天氣雷達、2部數字化天氣雷達;完成了922個區域雨量站建設;建成和改造了13個無人自動氣象站,分布在高山、濕地、島嶼或高寒、偏遠地帶。在四個高空觀測站完成換型,6個地基GPS/MET站組成的水汽觀測網建設基本完成。農業氣象觀測領域,建成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62個,覆蓋全省的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網已初步形成,觀測時空密度顯著提高。黑龍江省氣象基礎保障能力建設不斷得到提昇。

  加強科技創新 預報准確率不斷提高

  針對天氣業務中存在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和亟待解決的業務需求,黑龍江省氣象局先後開展了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短期天氣預報業務、中期預報業務、鄉鎮精細化預報業務以及防火期森林氣象火險等級預報業務工作,逐步形成了省市縣分工合理的預報業務體系。


  『十一五』期間,黑龍江省氣象部門引進了區域中尺度數值預報系統天氣研究與預報模式(WRF)並本地化運行,帶動了數值預報模式業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氣象資料在數值預報中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中尺度數值預報解釋應用技術和新一代天氣雷達、衛星遙感、閃電定位、加密自動站等監測分析技術基礎之上,黑龍江省氣象局建立了溫度、降水、風向、風速等要素的鄉鎮精細化的客觀、定量預報模型,發布空間分辨率到鄉鎮的預報產品。隨著預報精細化需求的提高,黑龍江省氣象局將逐步建立黑龍江省區域3—5公裡分辨率的分析與預報系統。

  近年來,黑龍江省預報准確率逐步提高,尤其是溫度預報准確率進步明顯。2010年1—6月,全國各省最高氣溫預報准確率黑龍江排名第二,全國各省24小時最高氣溫預報技巧評分黑龍江排名第二,全國各省24小時最低氣溫預報技巧評分黑龍江排名第三。

  加強氣象服務 防災減災貢獻突出

  隨著防災減災工作被關注的程度越來越高,全省氣象部門始終堅持把氣象防災減災放在氣象服務工作的首位,緊緊圍繞地方經濟建設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了政府決策氣象服務、公眾氣象服務和『三農』、旅游、交通等專業氣象服務及民眾防災避險自救氣象科普服務,構建了覆蓋全社會全方位的氣象服務網。

  『十一五』期間,氣象部門以防災減災、重大活動氣象服務以及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氣象服務為重點,不斷強化面向各級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的決策服務,決策氣象服務對防災減災、國家安全、重大活動的成功舉行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與支橕作用進一步凸顯。先後為抗御2007年乾旱、2009年煤礦透水事故、2010年罕見高溫等重大災害,以及2009年大冬會等重大活動提供了優質的氣象服務保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

  在強化決策氣象服務的同時,全省氣象部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明顯增強。初步建立了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各級氣象服務領域由傳統的農業氣象、林業氣象、人工影響天氣服務等向地質災害氣象、交通氣象、旅游氣象、流域氣象、能源氣象、城市氣象、環境氣象、衛生氣象等服務領域拓展,專業領域合作不斷加強。建成包括廣播、電視、報紙、電話、手機短信、網絡、警報系統、電子顯示屏、預警喇叭等多種信息傳播手段的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平臺。

  近兩年,黑龍江省氣象部門根據各地防災實際狀況和防御突發氣象災害的客觀需要,建立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和鄉村氣象災害義務信息員隊伍,及時發布、傳遞預警信息,指導群眾科學避災的職責,大大增強了群眾防御氣象災害意識和能力。

  據省氣象局局長楊衛東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們將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和決策氣象服務水平,著力提昇公眾氣象服務能力,健全完善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創新公共氣象服務發展體制機制,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多樣化的需求。』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