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7日訊 十年間,在『冰雪搭臺,經貿唱戲』的發展戰略指導下,雪堡這一冰雪舞臺正在不斷成熟,已成為牡丹江市發展冰雪經濟的龍頭標志,並逐步帶動雪城『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產業齊頭並進。據市旅游部門統計,十年間,牡丹江市冬季旅游總收入從7億元增至14億元,接待人數也是屢創新高,與火爆的夏季旅游逐漸形成呼應之勢。
十年來,以雪堡的運營模式為探索,政府也從臺前退居幕後,逐步從主辦者向參與建設、引導者方向轉變。一系列的市場化運作,正將冰雪經濟打造成牡丹江市旅游產業發展新的增長極。
政府放手探索市場化運營
200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旅游強市』戰略,雪堡『橫空出世』,在取得成功和認可的同時,多元化發展探索的觸角也不斷延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冰雪塔臺,經貿唱戲』的市場化運營探索。
萬事開頭難。原市建設局副局長盧聲回憶,第二屆雪堡的建設,已開始進行市場化的探索,在政府的主導下,采取招投標方式讓企業參與進來。
市旅游局副局長王永平介紹,隨著雪堡旅游品牌的叫響,出於整合旅游資源的考慮,2007年,政府將承建雪堡的擔子移交到了市旅游局,在壓力與挑戰並存中,朝著市場化方向不斷邁進。
過程雖然磕磕絆絆,效果卻是實實在在。
王永平說,2007年剛接到建設雪堡的任務時,由於經驗不足,雖然吃了很多辛苦如期完成任務,還是出現工程費用較高的問題。2008年雪堡建設,又嘗試采取招標企業承包建設工程,但由於企業片面追求利益,工程質量很難保證。經過兩年的摸索後,終於找准了市場化的方向,就是經營和建設要打捆承包,把經營權和建設任務都交由一家企業來進行。這一舉措,一下子就激發了企業的積極性和建設熱情,他們想方設法建精品和謀劃營銷方案。
『門票收入年均實現百萬元,游客量每年都有數十萬。』『近年來,在冬季旅游市場中,牡丹江市的賓館、交通、餐飲、商服網點的銷售額,也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采訪中,一些雪堡建設者、經營者和旅游業內人士都談到,正是這一系列的創新探索,讓近兩年來的雪堡建設,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軟硬件提檔叫響『雪城』品牌
雪堡打出名氣,決策者和建設者們沒有急功近利,而是不斷思索如何讓雪堡更具特色、更有人氣,並嘗試著將雪堡與冰雪藝術、民俗文化、體育文化、地域文化等文化資源進行緊密的融合。
負責近四年雪堡建設重任的王永平,和多位參與雪堡建設的建設者們都有這樣的感慨:雪堡帶動冰雪產業的發展,讓企業逐步在提高和完善冰雪旅游配套設施,提高冰雪旅游產品檔次和冰雪旅游服務質量,政府及有關部門也積極開發和培育高質量、具有特色的冰雪文化產業,促進牡丹江冰雪文化產業整體實力的提昇。
其間,以雪堡為龍頭,串起雪鄉、雪場和鏡泊湖冬捕,以及林口、寧安、東寧、綏芬河各旅游景點,形成牡丹江市冬季旅游的精品線路。為擴大冬季旅游影響力,圍繞雪堡做文章、讓雪堡唱主角,從2007年起,牡丹江市舉辦了中國雪城旅游文化節。通過6大系列30項冰雪活動,充分展示牡丹江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民俗文化、發展面貌。與此同時,在雪堡自身建設上,更加突出觀賞和娛樂相結合的主題公園模式,新增滑雪、冰雪大衝關等9大項娛樂項目,不斷滿足著人們休閑娛樂的需求。
軟件硬件提檔,文化搭臺互動,雪城旅游夏旺冬冷的尷尬局面得以轉機,近五年來,牡丹江市冬季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兩大經濟指標,都以年均超10%的速度增長。
厚積纔能薄發,在雪堡的帶動下,『中國雪城』的品牌越來越響亮,不但牡丹江市獲得了國家旅游局授予的『中國主要冰雪旅游城市』殊榮,而且『夏游鏡泊湖,冬季逛雪堡』,在大江南北游客的心目中,雪堡已深深地烙上了『牡丹江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