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  科技衛生圖片
搜 索
社區醫院為何叫好不叫座 三級醫院看個感冒5個半小時
2010-12-27 16:57:5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張智威 胡津銘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某三級醫院兒科候診室。

某社區醫院候診大廳。

  東北網12月27日訊 大醫院人滿為患,社區醫院卻門可羅雀。這一『頑疾』在造成醫療資源巨大浪費的同時,也導致百姓看病難。為解決這一問題,哈市相關部門在2008年試推社區醫院『首診制』,鼓勵患者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努力實現城市醫療衛生資源合理配置,緩解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壓力。如今,2年過去了,『首診制』的推行情況如何,是否真的方便了市民?

  現狀:三級醫院『有些橕』社區醫院『吃不飽』

  ●三級醫院看個感冒5個半小時

  時間:12月19日上午8時

  地點:哈市南崗區某三級醫院

  記者一進一樓大廳,廳裡的掛號窗口前排起的『長龍』立刻擋住了記者的視線。候診大廳內的交費和掛號窗口處擠滿了人。記者隨機采訪了6名正在排隊的患者,均表示『頭有些暈』、『胃部不適』,均沒有嚴重癥狀。隨後,記者來到該醫院門診樓發現,大約可容納30人的兒科候診區至少擠著50名患者。椅子早已坐滿,不少候診的人只能站在候診臺旁。『下午能看上病就算快的!』。賓縣的張先生告訴記者,他早上7點就領孩子來醫院看病了,雖然領到號了,但前面還排著20多名患者。一位姓李的患者告訴記者,他光等電梯就花了10分鍾,每次都是人多沒法進去。

  這種情況並不偶然。記者采訪哈市多家三級醫院均發現這種情況。醫院掛號室的王女士介紹,像這樣的場面,該院幾乎天天如此。今年10月之前,該院平均日門診量1000人左右,10月份之後,日門診量達到1500人以上。照此計算,該院平均每周門診量達1萬人,每個月超過4萬人。她告訴記者,該院的醫生不足300人,許多醫生每天都是超負荷接診,並且都是輪班吃飯,輪班休息,醫院實行節假日不休。即使是這樣安排,醫生們還是忙得連接個電話的時間都沒有。

  那麼,到大醫院看病到底有多難?記者也親身體驗了一次。9時,記者跟隨一名來醫院治療感冒的患者張先生排隊掛號。此時,所在的掛號窗口前已有近20名患者等候。9時30分,該患者拿到了就診號。診室外排滿了人,記者不敢走遠,怕錯過喊號。11時40分,張先生進入診室看病。10分鍾後,醫生告訴記者,抵抗力低打一針即可。開好處方後,患者馬上到劃價窗口排隊。這時,記者前面還有4位交費者。約10分鍾後,記者來到輸液室,此時已是中午12點。等張先生輸完液後,已經是下午2:30分了。記者發現,整個診療過程用了5個半小時,其中,醫生真正看病的時間其實只用了10分鍾。

  記者發現,雖然三級醫院幾乎全部人滿為患,但社區醫院的情況卻是截然相反。掛號處沒有排隊長龍,隨到隨掛,等候醫生診治的時間一般都不會超過10分鍾。記者來到香坊區某社區醫院,一進醫院就感到『難得』的清靜,候診大廳內只有6名來就醫的患者,而在候診長椅上卻沒有一位看病的患者,一樓的輸液室裡整潔的5張床位安靜地擺在那裡,沒有一個病人。

  ●社區醫院一天下來就診者寥寥可數

  時間:20日上午8時

  地點:哈市香坊區某社區醫院

  12時許,記者又來到哈市南崗區一家社區醫院發現,一個醫生在給一位患者看病,所有的診室都開著門。雖然也有人看病拿藥,但平均等待15分鍾以上纔會來一個病人。該社區醫院韓院長告訴記者,醫院實行掛號免費制,針對附近社區和周邊市民服務,醫院平均每月接診1000人次左右。

  寧願多花錢也不願就近去社區醫院

  據了解,早在2006年國家衛生部在全國推廣就診『首診制』,旨在真正實現老百姓『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的便捷服務。2008年,哈市9所公立醫院與82個轄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對口支援『對子』,全市開始正式實行『首診制』與『雙向轉診』相結合的方法——將疑、難、重病患者可及時轉診到上級醫院診療,老年護理、康復期的病人可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療,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將成為現實。明明是好事,為何『首診制』仍遭遇『執行難』?

  『我就是對社區醫院的醫生不信任!』正在三級醫院打輸液的葉先生告訴記者,他患的是感冒,雖然家附近就有一家社區醫院,不過他還是捨近求遠,來到三級醫院就診。當記者提醒他,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病,完全可以去社區醫院看時,他連連搖頭說:『還是這邊放心些。』他認為,去社區服務站免費量量血壓還可以,但要看病,還是來大醫院好些,畢竟大醫院專家多。『以前也在社區醫院輸過液,可那的醫療水平實在讓人不放心,打個針都要紮好幾次。』另一位患者黃女士介紹,以前她也去過社區醫院看病,但醫生只是問有沒有發燒什麼的,既不給量體溫,也不檢查舌苔什麼的,就直接開藥。『要這樣,我還不如自己去藥店買藥呢。』她介紹說,社區醫院還有很多限制,比如中午時間不讓輸液等。即便開藥,也有很多是開不到的。住在附近的鄰居一般得了病都到大醫院看,只有一些坐著輪椅、行動實在不方便的人纔去社區。

  隨後,記者隨機采訪了25名市民,僅有4名表示患小病會去社區醫院進行治療。其餘的21名患者,有5名認為社區醫院『醫療服務項目有限』、有4名認為『醫療設備陳舊不全』、有2名認為『藥品品種不全』,其他人均認為『醫生水平低』。更多居民的理由是『三級醫院更讓人信得過』。絕大部分人都認為,直接去大醫院看病,更多的是為了圖個心理安慰。

  專家建議:招聘離退休專家提高社區醫院水平

  對此情況,省衛生部門工作人員指出,不同於大醫院的以治病為主,社區衛生服務應該是『六位一體』的,包括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同時,對於一些常見病,社區的全科醫生治療時也應盡量使用基本的藥物,不要濫用進口藥、高價藥,以降低治療費用,這樣纔能吸引小病患者主動『投靠』社區醫院。

  他講,一般來說,建議老百姓大病去醫院,而一些小病、慢性病,則留在社區解決。如果是慢性病,由社區醫生隨時監控,則方便得多。『首診制』其實也是本著市民自願的原則,不勉強。『醫生進社區後正在改變著群眾的生活方式,這種改變首先體現在看病習慣上。或許因為習慣的改變往往要有個很長的接受過程,醫生和社區居民都要經歷一段時間的磨合期。』他說。

  據了解,目前,哈市第二醫院與紅河社區和新樂社區已結成『對子』幫扶單位。該院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該院已與社區醫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當社區醫院遇到疑難雜癥時,即轉往該院進行治療。同時,哈市第二醫院每月到社區醫院,采用邊講邊做的方式為社區醫院進行手術演示,並組織社區醫院醫護人員進行培訓。讓社區醫院醫護人員真正的學到技術和知識,使社區醫院的疾病診斷能力有了大幅提昇。

  針對社區醫院目前所處的困境,省政協委員、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醫生馮偉認為,雖然目前衛生部門實施的『首診制』已逐步取得效果,讓百姓認可,但仍還不夠。他認為,關鍵是要將政府的政策落到實處。『小病進社區,大病找醫院』雖然是我國醫改的方向,但社區醫院現有的醫療設備和技術水平很難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社區醫院的人纔培養、培訓方面需要一個較漫長的過程。馮偉委員建議,社區醫院應在政府的幫助下,招聘省、市、區各級醫院離、退休醫護專家到社區醫院擔當帶頭人,提高社區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各級醫院輪換向社區醫院派出有一定臨床經驗的醫護人員指導培訓工作;社區醫院輪換向各級醫院派出醫護人員接受免費進修學習,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招收醫科院校的畢業生到社區醫院工作,同時又能解決部分就業問題;各級醫院的閑置的、更替下來的設備可經相關主管部門協調調配給社區醫院,也可以和各級醫院實現設備資源共享。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