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冰燈游園會上,人們在欣喜地觀看帶魚缸的冰燈。萬繼耀攝
第37屆冰燈藝術游園會上流光溢彩的冰燈作品。蘇強攝
黑龍江新聞網訊 第37屆哈爾濱冰燈藝術游園會已經與游客見面多日,記者在兆麟公園采訪,聽到更多的游客評價都是『精彩』。據記者了解,本屆冰燈的『精彩』之處在於那些游客看不見的東西,那就是環保的理念和節能材料的運用。
初創只是為游藝
5日,記者走進哈爾濱市兆麟公園,看見整個瀏覽區的景觀恢宏大氣、流光溢彩,每件冰雕作品都如鬼斧神工,燈光交相輝映,彩冰、聲、光、電等展示手段將景區裝扮得如夢如幻。
聽本報老記者回憶,最初的哈爾濱冰燈游園會,是考慮到哈爾濱冬季漫長,冷天裡市民們『貓冬』在家,業餘生活非常貧乏,為了增添市民生活的色彩,當時的市領導號召市民參與冰燈游藝活動。1963年,在兆麟公園,人們用水桶等物件,注水冰凍後加工成一件件冰景,這就是最初的冰燈。當時,工、青、婦等部門響應號召參加了冰景的制作,當年全市有25萬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參觀美妙的冰景。這就是哈爾濱市第一屆冰燈游園會。據說,當時的門票是5分錢,另有兒童票是3分錢。
初創的冰燈以蠟燭和電燈為光源,第二屆普遍采用了電光源,那時的電燈都是白熾燈。第四屆部分使用了彩色白熾燈和少量日光燈,還用彩色玻璃紙罩白熾燈增加冰景的色彩,以彌補彩色白熾燈的不足,同時首次將舞臺燈光引入冰燈會。改革開放後,各種新式的電光源如霓虹燈、鈉燈、碘鎢燈、聚光燈、泛光燈、宇宙旋轉燈等等陸續被引入,為冰燈會營造出萬紫千紅、有動有靜、熱烈火爆、撲朔迷離的氛圍。
『燈』上打新主意
初期的冰燈,人們發揮有限的想象力,制作者甚至把家裡游弋的金魚和冰景放置一起,游人們倒是看得神奇有趣,怎奈這水裡的小生命耐不住室外低溫,讓當年的創意無奈收場。早期的冰燈作品還有把一束束鮮花放入盛水的桶中,冰凍後形成彩色的鮮花冰景。
聰明智慧的哈爾濱人,不斷昇華和錘煉冰燈和冰雕制作技藝,冰燈藝術游園會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恢宏盛大。哈爾濱冰燈藝術博覽中心主任王旭海介紹說,很多現代科技使冰燈藝術的表現方式更加豐富,近幾年,采用了LED燈、環保彩冰、景觀燈等,使冰燈藝術增添了表現力和美感,尤其是把LED燈運用於冰景中,與傳統燈管各扮千秋,體現了低碳節能的時代特征,也體現了現代科技的應用成果,這已經成為哈爾濱冰燈藝術博覽中心獨有的國家專利。
記者了解到,使用LED燈有四大好處:一是改冰景靜態為動態且光可變幻出上萬種顏色,二是解決了傳統光源汞污染嚴重問題,三是節能,四是新光源設備可回收使用。
王主任說,現在冰燈制作過程中,一直遵循的是可控多變、低溫環保、低消耗可回收的原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追求豐富的表現形式,研制出不凍的水,要在天寒地凍的時候讓水流動起來,形成流水、湧泉、瀑布,我們還要讓生物多樣性展現在博覽會中,明年我們就會向游人呈現與冰景交融的活生生的小動物作品,這在現代科技時代已經不是問題,從而強化冰燈藝術的動感和與游人的互動功能。
冰燈藝術就是這樣在與時俱進中散發著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