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7日訊 隨著手機在校園的普及,中小學生上課發短信、聊QQ讓老師頭疼不已。很多功能強大的手機可以隨意瀏覽網頁,孩子們會不會受到來自網絡的不良影響,這也讓很多老師和家長表示擔心。可是不帶手機又擔心有急事的時候找不到孩子。
過去上課傳紙條 現在偷偷發短信
4日中午,記者來到哈爾濱某中學門前,此時正是午休時間,很多孩子手裡都拿著手機,有的一邊往校門外走,一邊打著電話。初二一班的班主任劉晶老師告訴記者,她們班45名同學有33個帶手機,在她的課堂上都很老實,但經常有科任老師向她告狀說,只要老師一轉身寫板書,下面就有同學偷偷發短信,把手機調成靜音,比傳紙條隱蔽多了。有一次,一個孩子被老師逮個正著,拿過手機一看,原來是跟同學商量午休時去哪吃飯。
39中學的年輕教師於彤告訴記者,她每次班會課都強調過,上課不許同學玩手機,要認真聽講,但學生使用手機的情況還是屢禁不止。沒辦法,她只好將學生的手機收上來,然後下課後再讓他們拿回去。『對於這種事情,學校沒有明令禁止,老師們都有自己不同的辦法,只要能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課堂就可以了。有一次,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用手機看言情小說,手機被沒收了一周,最後還是家長來取回的。』於彤說。對於學生課堂上玩手機、發短信,老師普遍表示頭疼,但又沒有什麼好辦法,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強制關機後沒收,等下課再讓學生把手機領回去。
有了手機很方便 卻怕孩子會學壞
市民王先生的兒子今年上小學四年級,去年他給兒子買了一個手機,以方便和孩子聯系,但是沒想到不到一周,孩子就因在課堂上發短信被老師發現,把手機沒收了。而後老師又給王先生打電話,把手機還給了他。回家後,他狠狠批評了兒子,並讓他保證今後上課必須關機。
『我們給孩子配手機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在學校炫耀,而是為了方便跟孩子聯系。』王先生告訴記者,家長給孩子配手機主要是出於安全的考慮,很多孩子放學後還要去補課班,如果家長不能按時來接送,只有靠手機聯系。
采訪中,一位中學生家長對記者說,當初給兒子買了手機,只是覺得方便,沒有考慮太多,沒想到孩子使用手機後,學會了互相攀比,常常要求更換功能多的手機,而且手機的話費也越來越高。最讓他震驚的是,有一次接到兒子班主任老師打來的電話,說兒子的手機被沒收了,讓他到學校去取。到了纔知道,兒子上數學課的時候與同學們用彩信傳發美女『裸照』,當時把他氣壞了,事後收回了兒子的手機並狠狠教訓了他一頓。
家長欒女士表示,兒子都上初中三年級了,一直也沒給他買手機,倒不是在乎那點手機話費,就是怕孩子會受到來自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對孩子成長不利。
一些老師也向記者反映,學生在課堂上互相傳發短信照片的現象很多,而且屢禁不止,學生們不僅用手機玩游戲、發短信、瀏覽書籍,甚至還傳發黃色信息,讓老師和家長們懮心忡忡,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孩子如何用手機 正確引導是關鍵
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在小學手機擁有率可達20%-30%,在初高中能達到80%,一些比較好的學校手機基本已經普及。老師們普遍反映對於孩子上課玩手機、發短信、瀏覽電子書等現象無計可施,是否該讓孩子佩戴手機家長也很矛盾。
中小學生到底該不該使用手機,哈爾濱安陽小學校校長周宏敏認為:『手機存在一定輻射,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很難保證他們不會在課堂上擺弄、使用。另外,手機更新換代比較快,外形、功能、價錢都可能成為學生之間相比較的對象,一旦形成這種攀比心理,自然會影響到學習或學生的心態。中小學生不應該將手機帶進學校,起碼不應該帶進課堂。』
哈爾濱教育研究院沈明銘教授表示,作為還是未成年人的中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和辨別能力以及控制能力較弱,手機在他們手上很可能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手機是一個多元化的媒介,手機上網的普及能讓中小學生輕松地接觸網絡。同時一些不良信息也防不勝防,容易讓學生深陷其中,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中小學生正處於一個快速成長的階段,他們渴望交流,也渴望接受新鮮事物,作為信息時代人們溝通交流的重要而又普遍的一種工具——手機,卻不能一禁了之。簡單排斥、嚴厲責備和粗暴禁止不會有好的效果,科學引導需要家長、老師、學校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