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冰城搞溫室蔬菜要向壽光學三招:布局好 技術新 設計精
2011-01-07 11:28:10 來源:生活報  作者:夏德輝 王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壽光周邊郊區菜地裡都扣著大棚。

菜農劉青蘭看著長勢喜人的蔬菜。

  黑龍江新聞網訊『看俺這韭菜多挺實,葉子鮮嫩青翠,杵到地上也不帶倒棵子的。』在山東省壽光市農產品物流園的交易大廳裡,壽光市侯鎮李橋村的菜農老李興奮地向周圍的人介紹。此時正是蔬菜交易的高峰期,一車菜拉到市場,如果頭兩三個小時賣不掉,那就麻煩了,等到下午人少了,菜蔫了,不降價根本賣不掉,甚至可能一車菜都砸到手裡。老李的運氣還不錯,這車菜以3.8元每公斤的價格被哈爾濱的菜商包了下來。這一把就掙了幾千塊錢,老李樂得合不攏嘴。但他並不急於回家,而是掏出煙點著了猛吸了兩口,然後靠在車上瞇著眼睛了解市場裡的行情。

  冬季,壽光的蔬菜9成供應東北,6成供應我省。此前,河北等北方省份也依賴壽光的蔬菜供應,可是後來通過蔬菜種植技術的提高,它們已逐漸實現了自給自足。同樣是蔬菜消費大省,我省具備種植冬菜的條件,卻遠未達到蔬菜供應的自主化,與壽光相比,我們的差距在哪兒?記者在壽光蔬菜種植基地的田間地頭,為哈爾濱的蔬菜冬季供應尋找解決之道。

  第一招:拉近距離降低成本 市場到最邊緣大棚不超20公裡

  記者在壽光物流園的蔬菜交易大廳結識了菜農劉青蘭。坐著劉青蘭家的三輪農用車,記者來到了壽光市郊區的桑家營子村。

  相關人士介紹,壽光市蔬菜種植面積有80多萬畝,都是分不同種類種植的反季節蔬菜,其附加值很高。桑家營子村是柿子和黃瓜供應基地,前一天下的雪把這裡變成了白色的世界,放眼望去,塑料大棚一座挨著一座,在白雪的覆蓋下像波浪一樣起伏。

  據劉青蘭介紹,桑家營子村有百十戶人家,塑料大棚卻有三四百座。村裡除宅基地外,基本上都扣了大棚。

  4年前,劉青蘭家花了幾萬元扣了現在的這個96米長的大棚,4年中一直種黃瓜,到目前為止還沒虧過。一棚價值3萬塊錢的黃瓜,其成本至少在售價的五分之三。一年收個三五萬塊錢不成問題。

  劉青蘭說,山東農村地少人多,以前大家都很窮,自從找到了蔬菜這個生財之道後,壽光整個就變成了一個塑料大棚。壽光以蔬菜產業為支柱,政府部門也支持菜農賣菜,特別是近些年通過不斷地運作,把壽光的蔬菜市場變成了全國首屈一指的批發市場,等於把市場開在了家門口。

  現在壽光城市的格局是,中間是城區和蔬菜批發市場,周邊就是80萬畝的塑料大棚,從市場到最邊緣的大棚距離不超過20公裡。菜農與全國的菜商對接幾乎沒有運輸成本,只要是菜農自己願意,送菜用農用三輪機動車就能實現,連中間的販運環節都可以省掉。


 

  第二招:種植技術不斷創新 多項新技術讓壽光菜走向全國

  壽光被稱為中國著名蔬菜之鄉自有其理由。無土栽培、音樂培植、氣體肥料、磁化水滴灌等蔬菜種植的最新技術、最前沿成果;太空椒、扁桃南瓜、小粒西紅柿、彩色茄子等最新瓜菜品種,這裡應有盡有。正是依靠創新,壽光蔬菜從田間地頭走出了村鎮,走出了濰坊,走出了山東,走向了全國乃至世界。

  現在說『反季節蔬菜』已不新鮮,可是在1989年,那可是個新鮮事兒。這一年,壽光人反季節蔬菜探索成功,推動了中國蔬菜種植的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革命,也確立了壽光『中國第一號菜籃子』的地位。說起種植反季節蔬菜,劉青蘭說,他們可吃到了甜頭。那些年壽光率先實驗成功冬暖式大棚種植技術,使蔬菜深冬生產成為現實。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沒想到冬天也能種菜,更沒想到種一棚菜比種一年地還要賺錢。

  據壽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天華介紹,反季節種植——這場蔬菜種植革命,使大棚蔬菜成為壽光騰飛的基石。截至目前,全市共發明蔬菜生產新技術24類300多項,引進大棚滴灌、生物防治病蟲害等技術100多項,引進推廣30多個國家的蔬菜新品種380多個,有20類120多個品種獲得綠色食品證書。

  壽光市農業局蔬菜發展中心主任王成增介紹,壽光市現有冬暖式大棚40萬個,每年可以向社會提供優質蔬菜40億公斤,是北方冬季蔬菜的主要供應地。據統計,北京市民菜籃子中的蔬菜,仍有七分之一來自壽光市,哈爾濱的冬季蔬菜則絕大部分來自壽光。

  通過這種規模化的種植、經營,萬畝西紅柿、萬畝胡蘿卜、萬畝辣椒、萬畝韭菜、萬畝芹菜等十幾個成方連片的蔬菜生產基地脫穎而出,壽光市湧現出了『中國韭菜第一鄉』、『中國胡蘿卜第一鎮』、『中國香瓜第一鎮』等專業鎮村587個。

  第三招:標准化種植細致入微

  大棚尺寸和朝向都有講究

  說到壽光的大棚種植,最有特色的就是標准化,這樣的標准化已經達到了細致入微的程度,從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到有機蔬菜,經過15年的大棚蔬菜種植,標准化在壽光已經無處不在。

  王成增帶著記者走進了三元朱村的一個西紅柿大棚。據介紹,這個大棚的尺寸是:長100米、寬11.5米、最高處5.8米;牆底厚4.5米,牆頂厚1.8米;下陷深度1.2米;大棚後牆上端的反光板寬1.2米、厚0.1米,與地面成45度角。

  王成增說,只要是相同規定的大棚,其設計的標准都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壽光蔬菜大棚只靠陽光取暖,如果增加了牆體厚度,不僅增加了建造成本、佔用耕地,還積聚了多餘的熱量。而且,棚內溫度過高,要靠增加通風來降溫,這會改變大棚的濕度環境,不增加通風次數和時間,又容易生蟲害,增加低毒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頻次,導致農殘超標。

  三元朱村同一品種的西紅柿都是在同一天內移入大棚的,如今都長到了1.5米高,幾乎都開了第十串花,就連第八、九串花之間枝杈的大小也基本一樣。

  王成增說,壽光的蔬菜大棚都不是正南向的,而是向西偏5度。別小看向西偏出這5度,只有這樣,吸收的熱量纔最多。這是三元朱村從20年前開始搞大棚後多次試驗總結出來的。

  建言哈市

  加大政府扶持

  出規模纔能見效益

  壽光能種大棚,哈爾濱咋就不行,能不能把壽光的大棚搬到哈爾濱?對此,哈市香坊區幸福鎮光明村村委會主任徐敬尊給出了否定回答。據介紹,哈市冬季生產蔬菜由於受氣候和地域影響,成本要遠高於壽光。壽光地處北緯34度,哈爾濱地處北緯45度,在不供暖的情況下,哈爾濱的塑料大棚夜間溫度可降到零下2℃,所以,壽光的大棚搬到哈爾濱根本沒法生產。

  不過沒有大棚,可以建溫室。近些年,哈爾濱利用溫室生產反季節蔬菜也取得了自己的經驗。不過,溫室與大棚相比,有供暖設備,牆體厚,加蓋保溫板,所以投入成本高。扣個塑料大棚兩萬多元,建個溫室要15萬元,這還不算冬季供暖的支出。據介紹,一座四五百平方米的溫室一個冬季要燒掉50噸煤,以每噸煤1000元計算,取暖投入就要5萬元。

  『建溫室就要向規模要效益,以個人家的實力也就是建一兩座溫室,這樣的規模肯定無法實現贏利,十棟八棟的也不行,至少要上百棟或者是幾百棟連片生產。』徐敬尊說,蔬菜溫室讓人看著眼饞,溫室種植肯定是今年哈爾濱蔬菜產業的一個方向。作為哈爾濱的綠色蔬菜供應基地,光明村冬季的蔬菜供應量很少,明年他們將進行連片開發,籌建溫室,以滿足本地人吃菜的要求。

  據了解,冬季鮮菜本地化已引起哈市相關政府部門關注。哈爾濱去年11月至今年5月,半年時間鮮菜本地供應量為5萬至8萬噸,僅佔市場需求量的10.8%。哈市農委蔬菜處處長於鳳芹表示,今年冬季,哈爾濱市相關部門籌集了200萬元用於鼓勵冬菜種植,從事溫室冬菜生產的菜農平均每畝可獲燃煤費補貼1000元。今後,政府將扶持溫室的發展,要出臺相關政策,每建一畝地溫室,政府部門將投資一萬元。屆時,哈爾濱的冬季鮮菜種植面積會不斷擴大,保證哈市市民冬季吃到優質綠色的本地鮮菜。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