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國寶回答記者提問。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東北網1月9日訊(記者 孫曉銳)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編制的《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去年11月1日經國務院批復。日前,正式下發省政府、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9日,前來哈爾濱參加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宣傳貫徹會議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就《規劃》出臺的背景和意義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張國寶表示,大小興安嶺是我國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大家都知道東北的黑土地乃至華北平原的生態都在其保護之下。如果大小興安嶺這道天然屏障一旦消失,東北這個國家大糧倉將要受到嚴重的威脅。大小興安嶺經過六十多年的開發,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也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寶貴的資金支持,而自身的森林資源正在銳減,森林的邊緣已經向北減退了100多公裡,濕地也減少了近一半。所以說,過度的采伐將給我國未來的生態環境造成災難性的破壞。
張國寶說,正是基於對上述原因的認識,我們必須對大小興安嶺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規劃》的出臺就是為了保護我們國家的大糧倉、保護東北黑土地,讓大小興安嶺林區得到休養生息所必須采取的一個重要措施。目前來看,這一舉措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長遠的生態意義。一年來,我們反復與相關部門以及地方黨委政府進行溝通協商,並在溫家寶總理的親自主持下,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這一規劃。
林區的停伐將對地方財政收入,林業人口就業造成一定影響。對此,張國寶表示,保護大小興安嶺林區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對木材的減伐,甚至要停伐,我們要將原來規劃的720萬立方米的采伐量減少到295萬立方米。對於因減伐停伐造成當地『木頭財政』減少的狀況,以及林業人口再就業的問題,我們也設計了妥當的解決方案,所以在天保工程二期實施中,我們將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未來停伐的大小興安嶺林區將享受到國家轉移支付方面的資助。
最後,張國寶欣喜地介紹說,經過計算,我國在對大小興安嶺林區采取保護、撫育、管理措施後,將形成二氧化碳碳匯7.32億噸,這將對我國減排工程、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重大貢獻。
新聞背景:
碳匯,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京都議定書》於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UNFCCC締約方大會第三次會議上達成。它包含除了UNFCCC之外法律上所需承擔的義務。議定書附件B中包括的各國(多數國家屬於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及經濟轉軌國家)同意減少人為6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碳、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的排放量,在2008-2012年的第一承諾期內排放量至少比1990年水平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