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曾被視為北方發展障礙的冰雪,曾扼制冰城活力的寒冷,如今卻點燃人們如此旺盛的激情。從兆麟公園冰燈游園會到江上10萬平方米冰雪歡樂谷,從太陽島雪博會到冰雪大世界,流連忘返的游客無不為哈爾濱冰雪節湧動的熱浪而震撼。哈爾濱冰雪旅游因何形成氣候?推動哈爾濱冰雪文化產業駛上大發展快車道的動力是什麼?今起,哈爾濱日報推出『冰雪節的財富效應』系列報道,從冰雪節對冰雪產業的拉動、對市民精神面貌的影響、對經貿旅游等各產業的促進,以及對城市影響力的提昇等四個方面進行剖析,力求從冰雪這個側面詮釋文化產業的巨大魅力。
東北網1月10日訊 對哈爾濱來說,立足於讓『經貿唱戲』而搭建的冰雪舞臺,本身就是一架驅動冰雪產業的發動機。
因為與冰雪結緣,一些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因為與冰相伴,『采冰村鎮』冬閑時外出忙冬而收益大增,並改變了多年『貓冬』的生活習慣;因為與雪共舞,亞布力農民滑雪教練大軍從在家門口當教練到遍及全國20餘個省市名揚四方……27載冰雪節的真正魅力,不僅在於它引來多少游人,更在於它開啟了哈爾濱人塵封的思想,喚醒了哈爾濱人沈睡的創造力。
與冰雪伴生的新產業
百萬支地產LED照明燈點亮冰雪大世界、雪博會及哈爾濱的大街小巷;自主研發、造雪量大、省電的哈產『雪龍』牌造雪機讓雪博會擺脫靠天吃飯;因經營冰雪大世界而一舉成名的馬迭爾集團從單純的酒店業擴展成多元化集團……對哈埠一些企業而言,冰雪帶來的效益不言而喻。
從為第一屆冰雪大世界提供的白熾燈到第一代LED燈管,再到今年冰雪大世界使用的新型LED燈,由於冰雪節需求的巨大拉動力,哈爾濱府明公司每年10月至12月的平均銷售量環比增長率都在40%左右。目前,該公司已擁有哈爾濱、沈陽、中山等三大生產基地,產品除供應本地外,還遠銷歐洲、俄羅斯、韓國等國外市場。這個伴隨冰雪節一路『長大』的企業,如今已成為我市對俄出口骨乾企業:2010年11月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辦的工業展覽會上,府明公司所帶展品被俄客商搶購一空,當場還有4家俄羅斯客商與其簽訂了950萬美元的意向性采購協議。
從2004年研制生產首臺『雪龍』造雪機,到目前形成百臺的批量生產規模,哈飛工業的造雪機不僅成為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雪博會等主要景區的得力『助手』,還遠銷新疆、內蒙古、北京、山東等國內十幾個省市,並於2006年開始出口俄羅斯。對於哈爾濱而言,造雪機不僅實現了從無到有,而且產品還在不斷更新。在『雪龍』牌造雪機的基礎上,哈飛工業又研制成功了杆式造雪機和滅火雪炮車頭。其中,杆式造雪機采用高性能風泵和水泵,性價比高,可滿足滑雪場等天然雪量不足的需要,是國內目前唯一的杆式造雪設備。
一些企業,更是通過多年經營冰雪,進一步整合了資本,壯大了實力。對於馬迭爾集團而言,承辦冰雪大世界最大的收獲莫過於知名度的迅速提昇。十餘年間,馬迭爾集團從最初的賓館、食品業拓展成為一個集會展、娛樂、旅游於一體的多元化集團;亞布力風車山莊(滑雪中心)企業集團、龍珠滑雪集團、吉華長壽山滑雪集團、華天烏吉密滑雪度假有限公司等,也是借雪生財,使資金鏈和產業鏈越拉越大、越實。
從冰雪中淘出真金白銀
冰雪產業一旦形成氣候,哈爾濱最冷的季節就變得火熱,處處生金。
多年來,為冰景采冰供冰,已成為松北區萬寶鎮等大量村民冬閑時的一大收入來源。與此同時,從上世紀60年代起步、80年代興旺、近年來成熟的冰雪節,還徹底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和就業觀念,老祖宗世世代代的『貓冬』習慣,被外出『忙冬』采冰而替代。
最為典型的莫過於采冰技術遠近聞名的萬寶鎮薛卜村前沙坨子屯的村民。
上個世紀90年代,每到冬天,前沙坨子屯村民除了偶爾到村口江面鑿冰捕魚外,大部分時間賦閑在家,打撲克、玩麻將、看電視,過著典型的鄉村『貓冬』生活。當時還沒有冰雪大世界,屯子裡唯一一個從事采冰工作的是一位劉姓村民,主要給兆麟公園的冰燈游園會采冰。隨著城區用冰量的增大,劉姓村民開始組織村民到冰場采冰。一開始,大家觀念轉不過來。後來采冰的村民回來說『一天能掙幾十塊錢』,消息一傳開,待在家裡『貓冬』的人就再也『貓』不住了。
1999年冬,冰雪大世界創建,城區用冰量急劇增加,該屯大部分村民都加入了采冰隊伍。而其他坐不住的村民也開始尋找機會,或采冰,或到市區打工。采冰和到市區打零工讓村民有了額外收入,生活也開始改變。1999年,前沙坨子屯裡有一半村民住的是土房,到2006年,土房子已全部消失了。
據統計,如今我市每年至少有兩萬人靠冰雪直接就業。僅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每年的工程制造人員就有9000人左右,加上太陽島雪博會、冰燈游園會的施工人員,總數達2萬人左右。
每到冬季,我市許多農民工在采冰、運冰、制造冰景等環節完成了就業,而亞布力、二龍山等風景區滑雪場的雪場維護、商服甚至滑雪教練等崗位,也大多是景區當地的農民。可以說,是火熱的冰雪經濟將『貓冬』的北方農民趕下了炕頭。
輸出中放大的財富效應
『目前從事滑雪教練每小時的收入從100元到400元不等。』一位亞布力農民滑雪教練對記者說。從普通村民到滑雪教練,從家門口賺錢到主動出擊奔赴全國約20個省份,由林場工人及當地農民組成的亞布力滑雪教練已經達6000餘人,約佔全國滑雪教練的80%,滑雪產業給當地拉動的收入大約為2億元。
因家鄉的雪資源而受益的亞布力村民及林場工人,在滑雪最初興起之時就開始嘗試著在家門口當教練。2006年前後,滑雪熱在全國普及,許多亞布力的農民滑雪教練走出了家門。亞布力鎮政府每年對當地的滑雪教練進行免費培訓,從而更好地創造效益。
外出當滑雪教練不僅讓亞布力當地農民的收入翻番,更重要的是啟發了他們經營生活的新思路。近年來,一些亞布力的滑雪教練不再滿足僅僅給外地滑雪場當僱工,而是將本地的滑雪教練組織起來,憑著『亞布力』這個招牌,外出承包滑雪場,去賺取更加豐厚的利潤。2009年,一個『團隊』以80萬元承包了吉林省的一個滑雪場,最終的收益達到了約140萬元,賺了大約60萬元。村民們從事滑雪教練後,腰包鼓了,很多人回鄉後開始投資旅游與貿易,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發展。
隨著龍江冰雪文化影響力的迅速擴大,很多氣候條件適宜的外省城市冬天也開始造冰景。一些外省城市有關部門慕名來到哈爾濱,尋找冰景藝人和前期采冰工。經我市冰燈辦牽線搭橋,許多哈埠采冰工在冰雪大世界供冰結束後,開始遠赴省外,在餘下20多天時間從事外地采冰作業。據說遠赴外省采冰,冰城采冰工的『身價』倍增———一天的工錢一般能達到在本地采冰報酬的兩倍。這樣算下來,本地采冰期加外地采冰期,40幾天的采冰季裡,一個技術好的采冰工,收入可超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