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3日訊 近日,哈爾濱市政府法制辦正式公布重新修訂的《哈爾濱市城市規劃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首次將日照規定納入整體規劃內容,明確規定需要考慮日照的建築間距,可以采取日照間距系數或者日照分析方法確定。『日照規定』一經公布,引起很多市民和專家的關注。不少市民來信質疑:為什麼我們的日照時間比國家的標准低?
住宅樓擋光糾紛不斷
近日,哈市江北利民開發區『國基名墅』的業主很郁悶。為充分享受陽光,他們花高價買的別墅,卻要面對附近將建高層嚴重擋光的局面。業主們告訴記者,有開發商在相鄰位置開發建設『托斯卡納』小區,一打聽,該小區最近的高層為28層,距『國基名墅』不足40米。『國基名墅』的別墅均在4層以下,而『托斯卡納』在他們購買的別墅正南,間隔最近處只有30多米,最遠也就六七十米,高層建起後肯定會擋光。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業主們四處奔波,要求討回自己的『陽光權』。
像這樣由於樓間距過小,樓房擋光的糾紛在哈爾濱並不少見。不少市民因為臨近的高樓擋住了陽光引發糾紛,雙方難以協商最終走法律渠道解決。記者從哈爾濱市法院了解到,幾年前,哈爾濱市民姜某在某臨街地段購買了一處住宅,並裝修入住。2009年初,某公司在姜某住宅西側新建了幾棟高層住宅。由於姜某房屋的兩個主采光口位於房屋西側,該公司的高層住宅建成後,會遮擋姜某家的日照。為了『重見天日』,姜某將該公司告上法庭。日前,哈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該公司賠償姜某擋光費2萬元。
市民質疑:為啥低於國家標准
在哈爾濱市近日重新修訂的城市規劃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中,也首次將日照規定納入其中。征求意見稿明確規定,城市、鎮的規劃建設用地內需要考慮日照的建築間距,可以采取日照間距系數或者日照分析方法確定。
新建建築與原有住宅間距大於等於新建建築檐高2.15倍的,可以不采取日照分析方法確定建築間距;小於2.15倍的,應當采取日照分析方法確定建築間距,並同時滿足下列間距最低標准:高度不大於24米(包括24米)新建建築縱牆與原有住宅縱牆相對間距,不小於新建建築檐高的1.8倍,且不得小於20米。高度不大於24米(包括24米)新建建築山牆與原有住宅縱牆相對間距,不小於新建建築檐高的1倍,且不得小於15米。高度大於24米新建建築縱牆與原有住宅縱牆相對間距,不小於新建建築檐高的1.2倍,且不得小於45米。高度大於24米新建建築山牆與原有住宅縱牆相對間距,不小於新建建築檐高的1/2倍,且不得小於25米。對於哈爾濱這樣的寒冷地區,這一日照標准能否滿足人們身體健康的正常需求呢?
根據征求意見稿中規定的樓間距標准,哈爾濱規劃專家初步測算了一下,在大寒日,哈爾濱多層住宅樓一層滿窗日照時間為1個小時。
哈爾濱一些規劃專家表示,哈爾濱過去制定的樓間距日照標准過低,居民反映較大,底層住房基本都不能得到日照,還有的U型、L型住宅日照遮擋嚴重,使整個單元豎向用戶不能得到日照。而本次制定的日照規定雖然標准有所提高,但仍未達到國家標准。根據國家規定新建住宅日照標准,新區大寒日達到兩小時日照,樓間距應為房高的2.15倍。部分市民表示,目前執行的新建住宅日照間距為房高的1.8倍明顯低於國家規定的日照標准。
市民建議增加樓間距
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在選擇居住地的交通環境、人文環境、綠色環境的同時,對於居室的通風、采光情況也越來越重視,因此日照充分與否成為人們選擇居室的重要條件之一。
記者走訪了哈爾濱城區部分正在熱銷的樓盤,發現購房者除關注樓房質量、住宅環境外,樓房間距和日照時間長短也成為大家關注的新熱點。正在選購房屋的張雷告訴記者,哈爾濱的冬季寒冷而漫長,如果屋裡沒有陽光就會覺得陰暗、潮濕,有了陽光會更舒適。按照現行的規定,1個小時日照時間有點短,希望延長。而售樓員在介紹樓盤時,也往往以小區樓間距大,無遮擋、采光好為『賣點』進行推銷。
據醫學專家介紹,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很強的殺菌能力,如果屋內陽光充足,一般細菌和某些病毒就會被殺死。同時日光在調解人體生命節律以及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充足的光線能夠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強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調節中樞神經,從而使人體感到舒展而舒適。因此每套住宅至少有一間居室每天日照達到2個小時以上,對身體健康是有好處的。
建議有關部門在考慮土地利用空間的同時,也能充分考慮樓房的日照標准,適當延長日照時間,以滿足人們正常生活生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