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冰城老齡問題嚴重 哈爾濱積極探索新型養老模式
2011-01-16 10:29:4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姚永青 王忠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16日訊 1月5日,我國《新老年法》草案出爐,子女『常回家看看』被寫入草案。『空巢老人』這一日益龐大的群體再度受到社會關注,養老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據悉,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養老模式多以『居家養老』為主,這也是國際跟蹤研究發現最人道的養老方式。

  冰城老齡問題嚴重

  哈爾濱市早在1997年就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哈爾濱人口老齡化指數已超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2009年,哈爾濱城區老人有62.2萬人,佔城區總人口的13%,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15.5萬人,部分或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20.9萬人。據相關部門測算,哈爾濱市老年人口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長,每年大約增加4萬人。

  記者對哈爾濱市部分老人的走訪調查發現,有養老服務需求的佔受訪老人的八成以上,其中需要家政服務的佔30%,需要護理服務的佔20%,需要聊天解悶的佔30%,需要法律援助服務的佔5%。

  居住在哈爾濱市工程小區的張大爺說,他的老伴兒已經去世十幾年了,女兒在北京工作,平時工作忙,只能打打電話,過年的時候回來呆幾天就又走了。他自己有退休金,不缺錢花,身體也不錯,平時就是感到孤單,想找個人聊聊天。中央文明辦的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獨居高齡老人中,50%常年患病,30%有心理問題甚至患抑郁癥。

  據全國老齡委調查,2010年哈爾濱市的空巢老人達53.9萬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家庭養老的模式就已很難適應當前社會養老的需求,制定養老機構的行業標准,提高養老機構的標准,建立專業的養老服務人員隊伍,探索新的養老模式刻不容緩。目前,哈爾濱市正在積極探索新型的養老模式。

  『居家養老』:政府補貼+上門服務

  哈爾濱市市民王女士有9位爺爺奶奶,年齡最大的99歲,年齡最小的也有93歲。不管王女士去哪位老人家,老人都是早早就開始准備,把家裡好吃的全拿出來,盯著表,盼著她。一進門,老人就拽著她的手說個不停,好像攢了一肚子的話,總說不完。若是她有事晚去一會兒,老人就搬個凳子到樓下坐著等。

  王女士與幾位老人並無血緣關系。她是哈爾濱市道裡區民政局為轄區內90周歲以上的超高齡老人提供免費上門居家養老服務的工作人員。『我剛去老人家做服務的時候多少還有點兒生疏,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能了解老人們的需要和心情。』現在,王女士有事沒事都會去看看老人,他們太孤單寂寞了。

  哈爾濱市道裡區民政局開始對轄區內90周歲以上的超高齡老人提供免費上門的居家養老服務,成了這種新型養老模式的引領者。

  道裡區民政局通過抽調人口數據和社區入戶調查統計發現:道裡城區90周歲以上超高齡老年人共有1277人,佔全區老年人口的1.2%。其中90-99周歲有1259人,100周歲以上有18人。調查結果顯示,90周歲以上超高齡老人的子女多半都已步入老年的行列,80%以上的超高齡老人處於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狀態,需要有專人護理和照顧。

  道裡區民政局老齡辦居家養老中心負責人張岩介紹說,政府每月給100元的居家養老服務券,老年人可以憑券購買服務。專業服務機構每月為超高齡老人提供11小時『輔助式居家照料』入戶服務。由區衛生局負責安排每月一次的醫療巡診服務,並建立巡診服務檔案。定期舉辦『社區十五分鍾生活服務圈』活動,為這些老人提供入戶理發、床前陪聊、代買代購、送貨上門、問題諮詢、法律維權、文化娛樂等優惠便捷服務。

  和民政局共同開展此項服務的普惠家政中心的王淑清經理介紹,為這些老年人上門服務的都是家住附近的居民,他們大多有自己的工作,每個人長期、固定的負責幾個老人,政府每月象征性地給他們一些報酬。『照顧的時間久了,服務人員和老人們之間的感情跟親人一樣,有的比親人還親。』王淑清經理說。


 

  志願性養老服務:志願者+義務助老

  志願型養老服務是為滿足和改善社區老人的日常照料和護理需求,幫助老人安享晚年而開展的養老服務。服務的提供者既包括組織,也包括個人。

  記者在哈醫大二院的三樓大廳裡見到在這裡當志願者的小孫。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小孫表示,以前在學校的時候就經常從事各種各樣的志願者服務,畢業以後,自己打算先做一陣子全職志願者,再去找工作。他現已經做了2個多月了,感覺挺充實。『每天早晨8點就會隨同醫院的工作人員一同進入醫院,幫忙掛掛號,攙扶老人,一般上午會忙一些。』小孫說,醫大二院的全職志願者有3個人,輪流休息,一些無人陪伴的老年人還是很需要他們的。小孫講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那是他剛當志願者的第一周,他在一樓大廳看到一位老大娘一個人來看病,上前主動詢問後得知,老人是慢性結腸炎,來做腸鏡檢查,老人的兒子在深圳打工,周圍又沒有什麼人陪她,只能自己上醫院。老人當時說,以前都是兒子帶著自己來,跟在兒子後面就行,什麼也不用擔心,現在自己一個人,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剛問了別人的事情馬上就忘了。小孫用輪椅推著她,幫她掛了號,又幫她樓上樓下跑了好幾趟,大娘特別感動,拉著他的手,不斷地說『真是好孩子啊』。

  除了在醫院的志願者外,哈爾濱市還有專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的志願者,他們中有學生、有工人,來自各行各業。日前,記者跟隨志願者前往撫順小區的王麗榮老人家裡提供服務。他們有的幫老人洗衣服,有的幫老人擦玻璃,有的給老人打掃,還有的圍在老人身邊和老人聊天。王麗榮老人臉上笑開了花,她說,志願者已經來她家給她服務3次了,她把這群志願者看成是自己的孫子一樣,『兒子工作忙,有時候顧不上我,這我能理解,可人老了就怕自己一個人在家,有這些孩子來陪我,心情格外舒暢。』

  邦尼老年公益服務中心的李亮說,當前哈爾濱市的志願性養老服務正處於發展初期,服務組織和服務形式都不健全。很多志願者擔心老年人出現意外,並不願意從事助老服務。因此應大力倡導支援精神,加強政府引導,推進志願服務組織和互助性,促進志願者養老服務發展。

  首家『網絡養老院』已『收住』2000多老人

  面對越來越龐大的老人群體,傳統的服務形式已無法滿足老人需求。近年來,信息技術已在養老服務中進行了應用。據哈爾濱市老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哈爾濱市正在加快養老服務信息中心平臺建設,將社區的養老機構、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區老年康樂中心、120資源等納入到統一的信息化服務平臺中,對老年人提供及時、統一的管理,並及時處理老人的諮詢等服務請求信息等。目前,哈爾濱市道裡區與邦尼老年服務公司合作研發出了具有『求助終端可隨身攜帶,在手機信號覆蓋的任何地點都能一鍵發出SOS求助信息,能提供24小時服務』等特點的老年人『隨身通』應急援助服務系統,這一項目在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

  邦尼服務中心的李亮表示,對於有安全需求的老年人,公益中心為其配備一部專用手機,用戶在生活中發生任何緊急情況,只需長按手機上的『SOS緊急求救』按鈕,手機即可自動接通24小時服務中心。服務中心接警後,會立即聯絡求救人的親友、相關公共服務部門(110、120等)、距離呼叫人最近的政府組織、派出所、社區衛生服務站、愛心機構等,在第一時間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邦尼服務中心以該服務系統平臺為支橕,建立了全省首家『網絡養老院』。目前,邦尼道裡區『網絡養老院』已『收住』老人2000餘名,並為老年人提供應急、問安、助潔、聊天、代購和諮詢等社會化養老服務,提高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深受老年人歡迎。

  在哈工作的李先生說,自己在南崗區上班,道裡區居住,他結婚後父母未和他住在一起。2008年,母親因病去世,留下父親獨居,老人平常去老年大學和社區參加一些活動,去年年底突然暈倒,經檢查是輕度腦萎縮。李先生對父親獨自在家不太放心,於是加入了這個呼叫援助中心,父親那邊有什麼事情,可以第一時間通知他。

  此外,政府還聯合企業通過嚴格的標准篩選一批講求誠信、有社會責任感的商服機構,推廣給廣大老年人及其他居民。老年人孤身在家有需求的話,這些聯盟的商服機構會提供諸如上門理發、上門送貨、上門送飯等服務。記者在撫順街一家倉買店裡看到『愛心超市』的標識,該倉買的負責人餘先生說,他為那些在家行動不便的老人免費提供上門送貨服務。


 

  國內首推

  『家庭式聯合

  養老』模式

  長期以來,大型養老機構床位緊缺,出現入院難、『一床難求』的局面,民間養老機構又存在種種問題。哈爾濱市老齡辦和民政局對哈爾濱市民辦小型養老機構的整合進行了積極探索,並在國內率先提出了『家庭式聯合養老』模式。此模式重在充分利用原有的養老機構,對其改造、規范後重新推出。改造後的養老機構要符合設備設施配置標准、貫徹生活照料服務標准、遵守安全管理規范、執行監督管理規范等,並由相關部門進行監管,定期檢查。還在職業學校開設了新專業,專門培訓『養老護理員』,並由政府實行援助式連鎖管理。

  近日,哈爾濱市民政局和市老齡辦聯合驗收組到道裡區對加入連鎖和管理的第二批9個『助老家庭』進行檢查驗收。據哈爾濱市民政局負責人介紹,目前這種小型養老機構已完成改造有20多家,還有幾十家正在接受改造。因為有了統一的標准,管理起來也相對規范很多。位於歐洲新城一小型養老機構的負責人閔先生說,實行連鎖管理後,也解除了之前許多人對於民辦養老機構的一些誤會,這種新型養老機構很受老人歡迎。

  有關專家表示,從目前來看,以家庭服務保障為基礎,以社區照顧為依托,以機構供養為補充是目前要積極探索的養老道路。養老回歸家庭是趨勢,從老年人的大多心理需求來看,大部分老人都喜歡在家中安度晚年,能享受兒女繞膝、天倫之樂是對老人最大的安慰。如果通過社團形式將社區低齡健康的老人組織起來,為高齡的需要照料的老人提供居家服務,把服務時間『儲存』起來,當自己需要生活照料時,優先免費享受同等時間的服務,大可達到『老幫老』,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等效果。

  居家養老服務,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主要有兩種: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上門為老年人開展照料服務;在社區創辦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提供日托服務。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