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林海雪原』海林市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2010年,海林市全口徑財政收入預計實現13億元,同比增長30%。
回望海林市近五年的發展軌跡,你能看到一根近乎拔地而起的『太陽線』。
2007年,海林市財政收入實現5億元,增長21.8%,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十強』第八位……
2008年,海林市財政收入實現7億元,增長40%,淨增2億元,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十強』第七位;
2009年,海林市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增長43%,淨增3億元,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十強』第五位;
十一五期間,42萬海林人用如椽巨筆在跨越發展之路上寫下了一個又一個奇跡:GDP實現四年翻一番,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兩年翻一番、五年近兩番,固定資產投資實現四年翻兩番,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五年翻兩番,在全省『十強縣』排名年年進位,躋身全省十強縣『第一軍團』。
面對金融危機等不利局面,海林因何能保持如此強勁的發展勢頭?近日,記者走進『林海雪原』,去探究其跨越式發展的秘訣。
抓作風 找差距 開啟『解放思想』之門上世紀90年代初,海林經濟發展曾位居全省『九龍之首』,享有『龍江第一縣』的美譽。由於受國家經濟結構轉型、產業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2001年海林市被擠出全省『十強』行列。
彷徨踟躕間,兄弟縣市已擦身而過,42萬海林人唯有無奈的品嘗著心底的絲絲苦澀。
面對省內外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發展態勢,海林市黨政領導班子迫切地感到,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奮起直追。
針對部分乾部群眾中存在著『欠發達地區上不了大項目』的認識誤區,從2006年開始,海林市先後多次組織黨政考察團赴江浙、吉林、遼寧等先進地區學習,並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以『能不能有更快的速度、能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敢不敢擔當跨越發展的重任』為主題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
通過學習、考察,海林市理清了發展思路。乾部群眾普遍意識到:『凡是現在發達的、發展快的地區,過去也往往是欠發達的、發展慢的,關鍵是他們在思想解放上領先了一步,適應市場競爭節奏上快了一拍,纔贏得了發展先機。「總量不大,速度不快」是制約海林的最突出問題,要想盡快縮短差距,迎頭趕上,必須走一條超常規、追趕型、跨越式發展之路。
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我省對俄經貿戰略昇級、建設『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及牡丹江市建設『大牡丹江、新牡丹江』的發展思路,為海林市跨越式發展的謀篇布局提供了絕佳契機。
經過認真審視自身資源和地緣優勢,海林市確立了『總量倍增、位次前移、殷實和諧』總體目標,在戰略步驟上實施『一年起步,三年跨越,五年步入振興崛起之路』,提出建設『北方生態文明城』,打造『中國北方地板之都』、『全國清潔能源基地』等口號。由於目標明確,人心思進,很快自上而下形成了乾事創業、勇於擔當的良好社會氛圍。全市上下迅速形成了全民大招商、主攻大項目、集中大會戰、全力大推進的發展態勢。
思想的解放程度決定著經濟發展速度。作為海林推進跨越式發展的第一突破口,人們思想的『閥門』打開了,發展的辦法也就有了。
采訪中一位乾部告訴記者:『解放思想是推進海林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總閥門。一個地區發展的快慢,不排除客觀條件的制約,但關鍵是事在人為。』
抓招商 上項目 打造發展『增長極』
思想上通了,可在實踐中如何促進全市又好又快發展?這是擺在海林跨越發展之路上的一個現實問題。
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僅靠自身力量『滾雪球』是不行的,必須創新招商方法,引進項目、資金和人纔,借外力,激活力,促發展。這是沿海開放地區迅速崛起的成功經驗,也是實現海林振興崛起的必由之路。
從2006年開始,一場全民招商的大潮,在海林激蕩開來。
幾年來,海林市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全市的『一號工程』來抓,連續4年推進『項目建設年』,一切圍繞項目乾、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工作項目化。
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海林市不斷創新模式,其中招商『二分之一工作法』卓有成效。市四個班子領導年均外出招商都在100天以上,鄉鎮和部門黨政主要領導至少有一人常年駐點招商。通過小分隊招商、駐點招商、乾部掛職招商、專業隊伍招商『四輪驅動』,重點鎖定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發達區域,圍繞林木加工、清潔能源、食品醫藥、生態旅游等重點產業,形成了『百名乾部下江南,千名乾部走出去,八方客商訪海林』良好局面。他們還采取『委托代理招商』、『電子招商』,不斷提昇工作效率。
想打動客商,有時候不但需要真誠,還要有股子韌勁兒。海林市的許多機關乾部都有過切身感受:異地去招商,有時在門外等一下午連人家面都見不上,還得放下架子,耐住性子,認真宣傳,盡最大努力爭取。一位乾部說:即使談不成,也要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以後就可能還有機會!
汗水、淚水和苦水,蘊育出累累碩果。
隨著招商戰略的深入推進,世界500強的宜家木業來了,世界第三、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國際家具企業臺昇國際來了,亞洲木地板骨乾企業廣東盈彬大自然來了…… 。
新的資金注入還帶來了生產方式、思想方式乃至精神狀態的變化,提昇和改變著海林人的『精、氣、神』。
項目帶來了機遇,機遇帶來了發展,發展帶來了變化。
深冬季節,冒著寒風,走進2010年剛剛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的海林經濟技術開發區。鱗次櫛比的廠房一棟挨著一棟,寬廣筆直的道路像毛細血管一樣遍布園區,在這裡,園區與海林新城區水乳交融。
從2002年建區之初的默默無聞,8年間海林經濟技術開發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征地、拆遷、工業廠房建設等資金10.5億元。目前一期規劃面積15平方公裡,已實現了12平方公裡『七通一平』,累計建設了鐵路專用線、貨場、倉儲庫等物流設施。省政府給予了報關報驗、檢驗檢疫政策、車皮保證、口岸稅收四項扶持政策,實現了口岸功能內移,建成後將成為我省東南部最大的第三方物流基地。目前,開發區入區企業65戶,合同引資額實現68億元,2010年預計實現稅收2.3億元。海林經濟技術開發區還被確定為全省木業產業財源建設示范點,榮膺首屆"江浙企業家投資中國首選開發區"和"全國十大誠信開發區"稱號。
建環境 調結構 架起發展『加速器』
項目是園區的靈魂,引資是園區的根本。只有源源不斷的項目、資金進園區發展,園區纔有生命力。
走馬各工業園區,但見一個個工業園裡,廠房矗立,機器轟鳴;一批批國內外客商,忙著在這裡考察、投資;一臺臺機器設備在這裡安裝投產,一車車產品從這裡運往國內外市場……
在外人看來,"親商、安商、富商、扶商"等招商理念也許有說教的意味。但用在海林人身上,卻一點也不矯情。在海林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路徑上,記者看到的是對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 。
在位於海林市開發區東區的匯豐石油鑽具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記者看到機器轟鳴,緊張忙碌。這家2007年投產的外來企業目前已累計在該市投資 3億多元。據了解,該企業的廠房由政府出資建設,再租給企業使用。海林市還通過實施"一區多園"戰略,先後在開發區闢建了臺商工業園、對韓創業園、對俄出口加工園等園區,逐步形成了以木業為主,食品、醫藥、建材、機械加工等產業競相發展的新型工業化聚集區。
既能招商,還能安商、富商,互利共贏。為此海林市不斷優化投資環境,開闢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實現了『零關系』辦事、『零利益』服務和項目『零障礙』入駐。
人,就是最大的發展環境
在海林,手機24小時開機已成為主要領導和各部門負責人的生活習慣。
領導乾部作風的根本轉變,城市環境的日新月異,也帶動了全縣人民優化發展環境熱情的不斷提昇,人人都是發展環境的理念隨著一個個大項目的到來深入人心。
在海林市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外籍人士前來考察投資時乘坐三輪車,司機聽說對方來意後,堅持不收車費,後來政府獎勵給他一輛夏利車。
良好的投資環境換了來自美國、德國、瑞典、韓國、烏克蘭、香港的企業紛紛落戶海林。
在剛剛結束的四屆十二次全會上,海林市又提出了『全省十強領先、進軍全國百強』的發展目標。
發展贏得和諧,和諧匯集力量。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過去幾年間,海林何以高歌猛進,實現驚人跨越;這也讓我們對海林的明天更充滿了期待,『全國百強縣』的目標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