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綏化市構建應用型本科大學框架
2011-01-19 09:59:04 來源:綏化市政府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繼2009年綏化學院申報的《五練一熟頂崗支教服務農村——地方院校師范生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獲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後,2010年末,綏化學院又傳喜報:選送的《心手相牽,共享藍天——綏化學院大學生志願者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項目榮獲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

  綏化學院連續兩年獲教育部表彰獎勵,展示了新建本科大學提昇教育教學質量的作為,也印證了綏化學院在『十一五』期間創新能力實現較大提昇,在全國高校中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和提高。

  綏化學院專昇本後,在大力建設應用型專業的同時,努力打造精品師范專業,並確立了為農村中小學培養落地師資的培養目標。為此,學院積極探索師范類專業人纔知識、能力、素質綜合培養的途徑和方法,構建了獨具特色的以理論教學為基礎、『五練一熟』教師職業技能練習與『接力式』頂崗支教教育實習相結合的地方院校師范生培養新模式。截至目前,已先後派出7批1387名師范生奔赴全省12個市縣區的229所辦學條件艱苦、教師缺乏的農村中小學進行『接力式』頂崗支教,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和一致認可,得到了國務委員劉延東、教育部和省委領導的充分肯定。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等媒體進行了專題報道,並獲黑龍江省教育廳批准列為人纔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項目是綏化學院從2008年4月開始,以綏化市下轄的80多所鄉村中小學校為『關愛留守兒童基地』開展的,已先後有4000多名大學生志願者通過書信交流、見面對接、親情互助等形式關愛農村關愛留守兒童4742人。活動在關愛留守兒童的同時,也培養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收到了『一項活動教育兩代人』的良好效果。省委副書記杜宇新,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劉國中,省委高校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張永洲等分別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綏化學院在解決留守兒童這一社會問題的同時,能夠積極發揮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了新途徑、新方法。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先後予以專題報道,社會各界高度認同綏化學院這一充滿大學良知和使命的工作,被授予由省委宣傳部、省精神文明辦、省廣播電影電視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等單位聯合主辦的2010年『感動龍江』年度人物(群體)提名獎。據悉,學校近期已將關愛留守兒童、關愛空巢老人、孝道和感恩教育、關愛殘疾人、考試誠信教育、學雷鋒活動等多個項目進行了再次總結,確立了以孝、善、愛、信、助為核心的『做一個好人』系列教育體系,將加快形成具有綏化學院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

  記者在百度上打出『綏化學院』字樣,關於綏化學院的新聞湧出很多。記者隨手下載了部分精華,列舉如下:

  在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的嘗試中,綏化學院圖書館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綏化學院圖書館目前是全市最大的圖書館,現有各類文獻98萬冊,其中印刷型文獻77萬冊,電子圖書21萬冊,期刊835種,外文書刊近1萬冊,並藏有《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珍貴文獻和部分古籍圖書。除覆蓋本校設置的13個院系的文獻信息外,還能夠提供一些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方面的文獻信息資料和脫貧致富信息。2006年,針對市民的閱讀需求,綏化學院免費面向市民開放了圖書館,並從綏化市發展特色經濟的需要出發,籌建『寒地黑土特色資源數據庫』,為地方發展提供方便快捷、有新意、有實用價值的信息資料。學院還采取了向暫時不能來館借閱的讀者提供送書上門服務、向有閱讀條件的讀者開放電子書刊和電子閱覽室、向不方便來館閱讀的讀者提供書刊目錄、向不具備電腦閱讀條件的讀者提供閱讀材料復印件等便民措施,使圖書館不在是本校師生的『專利』,方便了市民『充電』,得到了社會的好評。


 

  綏化學院與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國立師范大學合作舉辦音樂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

  綏化學院構建起應用型本科大學框架。從辦學條件看,十一五期間,綏化學院實現了長足發展。校園佔地面積40.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5萬平方米,分別比『十五』末增加27.3%和48.4%。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逐年增加,到2010年底,學校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到3925萬元,比『十五』末增加49.2%;圖書館紙質藏書79.91萬冊,電子圖書21萬冊,比『十五』末增加54.1%,達到了生均100冊的評估要求。學校教學用計算機達到1865臺,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實驗室座位達到6316個。校園網絡建設水平提高,數字化校園框架基本形成。職工、學生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制定優惠政策,重點引進應用型專業急需人纔,師資結構進一步優化。目前專任教師由『十五』末的368人增加到505人。專任教師中教授43人,副教授122人,佔專任教師總數的32.5%;具有博士學位8人,獲得碩士學位249人,佔專任教師總數的50.9%。外籍教師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形成了一支甘於奉獻、素質較高、基本滿足教學、科研要求的教師隊伍。

  新建藝術設計、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化學、電子信息工程、市場營銷、學前教育、食品科學與工程、制藥工程、生物工程、物流管理、音樂表演、旅游管理、特殊教育、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財務管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應用性較強的本科專業16個,對原有13個師范類本科專業進行調整、改造,使本科專業發展到27個,專業方向達44個,涵蓋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五大學科門類。到2010年底,在校生總數達到9850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達到9623人,比『十五』末增加51.2%,生源覆蓋全國21個省區。應用型專業及在校生總數比例均超過80%,達到了『精師范,大應用』的專業結構要求,應用型人纔培養能力顯著增強。

  學校加強了教學基本建設,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十一五』期間,建成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獲省級重點專業2個,精品課程3門,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人纔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教學名師1人。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圍繞『建設應用型大學,培養應用型人纔』的辦學定位,加大了教學經費投入,修訂人纔培養方案,深化了學分制改革,構建了『理論+實踐+技能』一體兩翼的人纔培養模式。

  『十一五』期間,學校科研經費投入500多萬元,比『十五』期間增長233.3%。承擔各類科研項目574項,其中省級項目12項,廳局級項目95項,比『十五』期間提高90%。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434篇,比『十五』期間提高55%;SCI、EI、ISTP收錄18篇,實現了三大檢索零的突破;高水平學術期刊136篇,比『十五』期間提高167%。出版專著(編著)34部,發明專利3項,獲地市級以上獎勵61項,其中省(部)級成果獎41項。突出寒地黑土研究特色,在海倫剪紙、綏棱黑陶、望奎皮影戲等非遺保護研究和區域旅游文化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學校新增了藥學、工商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等二級學科7個。

  探索出課上辯論式、討論式,課下實踐的思政課改革模式,提高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全省引起較大反響。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每年開展『科技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節』、『春之韻』大學生原創活動月等校園文化活動。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在陽光講壇舉辦學術講座128場,濃厚了校園的學術氛圍。學生在全國大學生外語大賽、建模大賽、電子大賽等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十一五』期間學生就業率達到8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