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十二五』規劃發展努力推動我省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
省政協常委、松雷集團董事長 曾慶榮
|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近年來,文化產業以其超乎尋常的發展速度異軍突起,成為最具人氣的『快樂產業』、最富潛力的『內容產業』、最有活力的『朝陽產業』。在『十二五』規劃起步之時,文化產業將迎來發展最迅速、變化最顯著、成就最矚目的新時期。伴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立足科學編制與實施我省『十二五』規劃,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充分滿足廣大城鄉居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高漲的新形勢,提高文化生產力、供給力,不斷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及服務,其意義重大而又深遠。
一、找准癥結,揚長避短,努力實現文化產業由弱到強大發展
目前,我國已有10個左右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接近或超過了GDP的5%,成為本省(市)的支柱產業。相比較而言,我省的差距還比較大,制約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短板』和『軟肋』還比較多,主要表現在幾大方面:文化產業規模較小,自我發展能力普遍較弱,有雄厚實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還沒有形成;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品牌還比較少,資源優勢尚未充分轉化為產業優勢;文化市場發育程度低,整體文化消費水平仍處於較低層次。
我省在《黑龍江省推進文化興省戰略行動規劃》時提出,到2015年我省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將佔到GDP的5%左右,成為我省的支柱產業。事實上,今後一個時期,文化產業將進入產業加速轉型、規模不斷擴張、競爭更加激烈的發展期。如果我們不能充分正視自己的不足,真正克服『短板』和『軟肋』,我們就有可能錯過這一重要發展機遇,丟掉將各種有利條件充分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的契機。因此,我們必須拿出超常規的辦法、超常規的速度,打一場文化產業發展攻堅戰,全面推進我省文化產業的崛起和飛躍。
二、堅持解放思想和創新思維,探索文化產業發展新路徑
同飛速發展的文化產業大形勢比,我省文化產業發展比較滯後的根本原因體現在思想觀念方面。如果還是亦步亦趨,就很難取得真正的突破,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我省支柱產業就很可能成為一句空話。發展文化產業必須開闊視野,開闢新的門路,要從大文化去找題目、做文章。按照這一思路,文化產業是一種涵蓋精神生產的產業,在這個產業中耕耘必須脫離傳統觀念,與最新的世界潮流接軌,和最新的時尚前沿同步。可以說,這是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大前提。因為,在知識經濟起著主導作用的今年,文化產業與新學科、新技術和新趨勢聯系得越來越緊密,越來越繁復,如果沒有知識更新,沒有創新思維,就很難成就一個全新的文化產業。
從松雷集團近些年來進軍國內文化產業的經歷看,如果不是堅持打破思想束縛,從一開始就建立了國內第一個音樂劇發展基地到黑龍江省第一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的發展思路,那麼,就很難像今天這樣實現做大做強;同樣,如果不是堅持創新思維進行運營,從一開始就投入巨資引進世界一流音樂劇制作團隊,那麼,也就很難造就音樂劇《蝶》這個在國際舞臺上屢獲好評的一流文化品牌。因此,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在思想和思維上取得突破,放心、放膽、放手地努力實踐,纔能開闢出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新天地。
三、塑造文化市場主體位置,增強文化支柱產業發展根基
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必須堅持市場導向,讓市場機制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和基礎作用。建議著眼打造具有國家水准、能夠與國內外同行競爭的主力軍和『龍江隊』,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黑龍江的『百老匯』、『好萊塢』、『迪士尼』,我省應重點培育發展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在發展過程中,應該放寬和取消對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的限制,積極鼓勵民營企業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引導民營企業通過產權交易、共同投資、聯合開發等途徑,共同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在這方面,我們松雷集團的體會是,民營企業擁有機制、資金、人纔和市場優勢,只要秉承大協作的發展思路,全省上下一盤棋,民營企業不僅可以在文化產業中大有作為,也有能力做大文化品牌,在國內乃至世界舞臺上為我省的文化產業填寫濃墨重彩。
四、強勢打造一流文化品牌,提高文化產品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在湖南長沙、浙江杭州、遼寧沈陽,『田漢大劇場』、『宋城演藝場』、『盛京大磨坊』和『劉老根兒大舞臺』每天人流如潮,杭州宋城藝術團開闢了多個演出劇場,每年僅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就演出上千場,觀眾達幾百萬人次;長沙『田漢大劇場』則有中國百老匯之稱,多年來場場爆滿。借鑒兄弟省市的成功經驗,建議我省在現有基礎上,采取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打造具有龍江特色與風格的歷史文化品牌、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品牌、現代文化藝術產品品牌、廣播影視品牌、出版品牌、動漫和會展品牌,力求新精奇特優,形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品牌系列,實現以品牌為主導,推動文化產業快步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