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興大業 邊城呼瑪展新姿——呼瑪縣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中共呼瑪縣委員會 呼瑪縣人民政府
十一五以來,呼瑪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增長、保發展、保穩定、促和諧為目標,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地委提出的經濟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呼瑪縣生態優良、高寒農業、資源富集、政策支橕、沿邊開放、民族文化等一系列優勢,實施『生態建設立源、三農工作固本、低碳項目支橕、綠色產業崛起、特色高端強勢、現代工業振興、財源建設興業、招商引資強基、建設新型農村、強鎮(鄉)興縣富民』發展戰略,強力打造中國最北高寒生態農業之鄉,建設大興安嶺經濟強縣,大力推進『六個一百萬』工程,縣域經濟實力得到大幅提昇,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更加穩定和諧,實現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發展,具有百年歷史的邊城呼瑪煥發出勃勃生機,向世人展示出了無窮的魅力。
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95957萬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35%,年均增長10.1%。全口徑財政收入預計完成7500萬元,比十五期末增長311.4%,年均增長32.7%。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預計完成5100萬元,比十五期末增長467.9%,年均增長41.5%。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61400萬元,比十五期末增長613%,年均增長48.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實現12500元,比十五期末增長57%,年均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實現6312元,比十五期末增長71.9%,年均增長11.4%。『十一五』我縣工作成績和亮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發展思路更加科學。『十五』期末,由於國家政策調整,呼瑪縣黃金開采和木材采伐兩大支柱產業全部停產,下游各相關產業亦被迫關停,加工企業紛紛撤資出走,同時因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免收,財政收入銳減至898萬元,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一度陷入谷底。如何適應形勢,破解難題,帶領呼瑪人民走出困境,實現更大的發展,成為當時呼瑪縣委領導班子面臨的最大問題。經過認真思索,縣委把目光放在了呼瑪未來十年的發展上,提出了『三年解困境、五年成強縣、十年建小康』的設想。在2006年初全縣『兩會』上,提出了『生態建設立源、三農工作固本、產業體系立縣、財源建設興業、招商引資強基、特色經濟富民、建設新型農村、構建和諧呼瑪』的發展思路,同時鮮明地提出了用『三至五年時間,打造中國最北高寒生態農業之鄉,建成大興安嶺經濟強縣』的奮斗目標,確定了『生態經濟立縣、口岸經濟興縣、工業經濟強縣、特色經濟富縣』的發展戰略,推動了呼瑪經濟社會在五年時間裡發生了歷史性巨變。2007年綜合目標考評全區第一,2008年名列全區前列,建設興安經濟強縣的目標初步得以顯現。2009年從全縣地緣、資源優勢出發,明確提出實施『六個一百萬工程』,即用3—5年時間,形成發電裝機100萬千瓦、煤炭年產100萬噸、精鐵粉年產100萬噸、冷水魚養殖100萬畝、水泥年產100萬噸、口岸年過貨100萬噸的生產能力。2010年,針對國家對大興安嶺的功能定位和省、地委要求,進一步調整發展思路,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組織實施地委提出的『生態固本、低碳轉型、綠色崛起、興區富民』戰略和建設『五大功能區』和開展『十項工程』的總體部署,強力打造中國最北高寒生態農業之鄉,建設大興安嶺經濟強縣,大力推進『六個一百萬』工程,建設黑龍江沿邊旅游名城和最文明最富裕最和諧生態型花園式新呼瑪。
三農優勢更加鞏固。十一五以來,呼瑪縣從『發展新產業、建設新鄉村、培育新農民、塑造新風尚、創建新機制』五個方面入手,適應現代市場需求,提出並推進了『打造中國最北高寒生態農業之鄉』品牌戰略,與清華大學合作建立了『清華大學綠色食品基地』,面粉、大豆等有機農產品直接供應清華大學,幾年來,基地已為清華大學提供優質面粉800餘噸、大豆100餘噸,呼瑪河牌強筋面粉在清華被譽為頂級面粉,以此為原料研發的食品,如玉樹園餐廳的『一根面』已成為清華的名牌食品。至2010年末,綠色食品種植面積已達85萬畝,綠色有機標志認證實現零的突破,綠野公司認證黑木耳、香菇、白蘑菇有機標志8個,認證基地100萬袋。香麥公司認證面粉有機標志1個,認證種植基地3萬畝。五年來,大力開展堤防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使原來未在冊的近60萬畝風險地轉變為高產、穩產良田,全縣耕地總面積達到112.8萬畝。農村高低壓電網實現國網供電,農業生產條件大為改善。通過農機補貼等形式五年購進農機具3000餘臺套,農機化程度居全省第5位。爭取1.5萬噸國儲糧指標,每年直接增加農民收入近300萬元,投資300萬元新建了國儲糧庫。目前,呼瑪縣良種覆蓋率、機械作業率和科技貢獻率分別達到100%、95%和60%,居全省前例。為實現特色發展,呼瑪縣實施了 『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工程,溫室蔬菜、食用菌、特色養殖、北藥種植、山野產品采集加工等特色產業迅速崛起並逐步形成規模,已佔踞全縣農業生產『半壁江山』。2010年,糧食總產達到18.7萬噸,農業總產值達到94247萬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60.1%,年均增長21.1%。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迅速,五年累計投入7000萬元用於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我縣被農業部等四部委授予『綠色小康縣』稱號,4個村和40戶農民被授予『綠色小康村』和『綠色小康戶』稱號。
工業經濟更加壯大。十一五以來,呼瑪縣審時度勢,提出了『建設一個園區、做強八大企業、構建十大產業體系』的工業振興工作思路。建設一個園區,即大興安嶺對俄貿易園區呼瑪分區,幾年來,投入近5900萬元用於基本建設,目前入園企業有6個,企業總投資達到5.2億元。做強八大企業,即做強麗雪呼瑪分公司、桃園峰水電站、興安橋鐵礦、白銀納硅鎂冶煉廠、鑫瑪熱電廠、北西裡釩鈦磁鐵礦、坤美園科技開發公司、鷗浦煤礦。構建了以麗雪分公司、香麥公司為龍頭的農副產品加工,以虹京鉬業集團、興安橋鐵礦、硅鎂冶煉廠為龍頭的礦產開發,以醬品公司為龍頭的地方經濟工業,以綠野公司、雪嶺酒業、坤美園公司為龍頭的山野林副產品加工,以對俄貿易合作園區為龍頭的口岸外貿,以民族風情、界江游為龍頭的生態旅游,以成雲牧業為龍頭的特色養殖,以龍江港口、運輸公司為龍頭的交通運輸,以黑呼公路、鑫瑪熱電聯產、黨政辦公大樓和景觀園林改造為龍頭的基礎設施建設,以三間房水利樞紐、桃園峰電站、旱澇保收田為龍頭的水利水電等『十大產業體系』。2010年,工業總產值預計達到21500萬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83.6%,年均增長23.2%。目前,呼瑪縣正圍繞『六個一百萬工程』全力打造更具競爭力、發展力和拉動力的新的工業龍頭。
項目建設更加突出。呼瑪縣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為此,縣委提出了『五地』招商引資新理念,即:強化招商項目『綠色通道』建設,努力打造招商引資政策『窪地』;健全招商企業跟蹤服務制度,努力打造招商引資服務『高地』;提昇法制環境保駕護航能力,努力打造招商引資安全『寶地』;全面樹立呼瑪文明誠信形象,努力打造招商引資信用『佳地』;積極搭建真情溝通橋梁紐帶,努力打造招商引資情感『熱地』。該縣采取項目包乾責任制,對每個項目都明確具體包乾處級領導、細化量化工作任務、確定承辦責任單位,全力調動廣大乾部爭取項目、建設項目的積極性。五年來,我縣投入建設的項目達到40餘個,其中千萬元以上大項目超過20個,此外,我縣現有整理儲備項目78個,其中超億元項目18個。以目前反饋的情況,有24個項目被納入《大小興安嶺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47個項目納入《全區十二五規劃(草稿)》,35個項目納入《全省十二五規劃(草稿)》,為我縣十二五期間項目建設、爭取資金奠定了基礎。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五年來累計引進資金近15.7億元,2010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7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761%。落戶呼瑪的招商引資企業已達20餘家,累計上繳稅金近5000萬元。目前尚有投資1億元的艾博礦業、投資4億元的鑫瑪二期工程、投資50億元的華能風力發電、投資15億元的生物制藥、投資1億元的艾博集團古龍乾河、湖通河水電工程、投資5000萬元的金鼎林飼草加工和肉牛養殖等12個項目已經簽約,其中部分項目已經開工建設。一個個大項目的成功,對呼瑪的發展產生了快速的、巨大的拉動作用,樹立了各級乾部職工和人民群眾能發展、快發展、大發展的信心。
生態建設更加有力。十一五以來,呼瑪縣累計投入資金2400萬元,加強了防火設施和防火隊伍建設,取得了9個防火期無人為火,3個防火期無火情、無戰事的優異戰績。投入重兵狠抓了砂金禁采、森林保護和環境治理等項重點工作。全縣許多群眾曾經以采金為生,砂金禁采工作難度非常大。我們開展了多次集中清理行動,共清理大小采金設備800多臺(套),徹底杜絕了砂金開采作業。呼瑪縣以大局為重,主動放棄地區的特殊照顧政策,全面推進了殯葬改革,火化率達100%。克服了重重困難,投入1000萬元強力推進了『以煤代木』工程,圓滿完成了『以煤代木』工作。呼瑪縣砂金禁采工作量佔大興安嶺地全地區的80%,以煤代木工作量佔全區67%,而殯葬改革又面對的是土葬習慣根深蒂固的3萬農民群眾,這三項工作標志了呼瑪是全區最艱難的一個縣,能否順利完成事關全區大局。為此,呼瑪縣付出了幾倍甚至幾十倍於人的艱辛和努力,圓滿完成了三項工作。呼瑪縣還搶抓機遇,爭取到國家、省林業生態發展資金1500萬元,有效地維持了木材停采後林業系統的穩定。相繼完成了國家、省投2400萬元的韓家園砂金過采區土地復墾項目、700萬元的北寬河砂金過采區環境治理項目和300萬元的二指溝砂金過采區環境治理項目,使700多公頃的植被得到有效恢復,改善了呼瑪河、嫩江流域的生態環境。頂住承擔全區65%村屯綠化任務的壓力,按要求完成村屯綠化面積6813畝,義務植樹10.8萬株。在生態環境逐步好轉的同時,呼瑪縣還結合鄂倫春少數民族風情,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精心打造黑河—呼瑪—漠河生態旅游線路,開發了『兩個中心、三條主線、十大景點』旅游帶。目前,投資4000萬元的桃源峰龍湖度假區、投資3200萬元的畫山風景區已經初步具備接待游客的基本條件,三合吳八老島風景名勝區、白銀納鄂倫春原始部落遺址等景區景點也正在建設中。
人民生活更加改善。十一五以來,呼瑪縣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民生建設,始終把『關注民生、體現民意、服務民眾、實現民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五年累計投資5億多元用於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000多萬元,改造了50公裡邊防巡邏路;投資1500萬元建設了6座橋涵,群眾出行更加便利;完成了22萬千伏國電輸變電線路建設,生產生活用電得到切實保障;新建了呼瑪鎮內水泥路面20公裡,鎮內水泥路面達到40公裡;投資2000萬元新建了三星級知青賓館,接待能力大幅度提高;完成投資1.2億元的集中供熱建設,供熱面積達24萬平方米;投資800萬元新建了廣播電視大樓,廣電設施達到全區縣級最先進水平;投資220萬元新建了縣婦幼保健站,基層醫療保健水平躋身全省先進行列;投資3500萬元新建了黨政辦公大樓,並對周邊地區進行了大規模改造;白銀納呼瑪河大橋已完成總投資的80%,主體工程將於明年6月建成使用。七棵樹至大子楊山公路改建工程和白銀納至鷗浦公路改建、三間房至新街基公路改建的前期准備將於年末前完成。棚戶區改造2008年一期工程6970平方米的廉租房已經完工,住戶已經入住。2009年3.8萬平方米已全部竣工。2010年開工建設3.6萬平方米,已交付使用1.4萬平方米,其餘2.2萬平方米也已全部封頂。縣職業技術學校及學生宿捨樓已竣工投入使用。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的體育館、3000平方米的幼兒園年底前將交付使用。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的縣醫院、57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等正在加緊建設,明年將建成使用。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養老、失業、醫療等『五險』社會發放率均達到100%。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93%,幾年來為農民核銷醫藥費近500萬元。3450名下崗失業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實現了再就業。以『家庭致富』工程為載體,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累計開發家庭致富項目105項,建立規模200萬元以上示范基地4個,幫扶239戶,脫貧197戶。大力實施了『感人、連心、創新、文明』工程和『八個一』尊老敬老活動,每名處級乾部帶頭資助1名貧困學生,幾年來為貧困家庭捐款50多萬元,每年為老年人做好事100多件。新建了醫院綜合住院大樓、疾病控制中心和鄉村衛生院(所),三級衛生體系『三網四化』建設強力推進,全省初級衛生保健會議在呼瑪召開,目前,呼瑪縣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6人,在全省各縣排名第12位。教育工作開展了『名校、名師、名生』創建活動,五年高考二表以上進線率均在30%以上,連續11年居全區普通高中第一。社區建設獨具特色,每個社區都立足居民不同情況,卓有成效地開展了特色創建活動,成為政府聯系群眾的重要環節。強勢開展了『嚴打』斗爭,命案全部告破。平安建設深入推進,人民群眾社會安全滿意率達到95%。獲2006、2007年度全省『四五』普法工作先進縣、2007、2008年度全區信訪優勝單位、2007年度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2008年『兩奧』期間信訪穩定先進集體、2008年度全省農村衛生工作先進縣、2008年度省級衛生先進縣、2008年度全省教育工作督導評估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群眾文化更加繁榮。近年來,呼瑪縣大力發展民族、冰雪、界江、軍營、校園、廣場、社區等13種特色文化,群眾文化生活得到極大豐富,群眾文化素質得到顯著提高,文化成果碩果累累。呼瑪縣先後獲得全省群眾文化建設先進縣、文明村屯建設先進縣、全區精神文明創建先進縣稱號,縣青少年宮被評為『全國青少年素質教育培訓基地』。特別是在挖掘、保護、繼承、弘揚、打造鄂倫春民族文化品牌,做大做強大興安嶺『十大名片』之一過程中,呼瑪縣作出了積極的努力,並取得了顯著成效。作為大興安嶺土著居民的鄂倫春民族,是全國人口最少的五個少數民族之一,民族文化極具特色。近兩年,呼瑪縣舉全縣之力對鄂倫春民族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的搶救性挖掘保護工作,並逐步把鄂倫春文化打造成為了大興安嶺十大文化品牌之一。呼瑪縣投資建設的白銀納鄂倫春民族展館被確定為國家民族博物館分館和國家鄂倫春文化研究基地;由鄂倫春族農民群眾組成的鄂倫春民間藝術團成功在北京舉行了鄂倫春民族服飾展演等民族文化推介活動,得到首都文化界的廣泛關注,此後又多次到深圳、內蒙古、漠河等地演出,均獲得一致好評,成為一個真正由農民組成的明星藝術團;2009年10月,呼瑪縣投資在北京中華民族園建設的鄂倫春民族博物館舉辦隆重的開館典禮儀式,鄂倫春文化影響進一步擴大。此外,呼瑪縣還組織力量對鄂倫春民族歌曲、木刻版畫、樺樹皮手工藝制品等進行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鄂倫春民族服飾制作、薩滿服制作、鄂倫春薩滿祭祀、鄂倫春繪畫、撮羅子搭建、鄂倫春剪紙等6個項目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年,關金芳、孟淑清、關扣妮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
黨的領導更加堅強。呼瑪縣緊緊圍繞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積極構建大黨建格局,全面加強了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建立了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主要領導聯席會議制度,四大班子領導遇事先溝通,辦事先商量,四大班子處級乾部不分一線二線,共同承擔全縣重點工作任務。本屆班子被社會各界稱為『最堅定、最團結、最務實、最廉潔、最和諧』的領導班子,被老百姓稱為『最有正事』的領導班子。在加強縣級班子建設的基礎上,呼瑪縣還采取多種措施加強了基層班子和黨員乾部隊伍建設。開展了『思想大解放』活動,眼界寬、思路寬、胸襟寬的『三寬型』乾部不斷成長,領導發展的信心和能力明顯增強。實施了乾部選拔任用『六先兩後』和『分管戰線領導推薦乾部』的辦法。開展了『防火一線煉乾部』活動,每年『兩防』下派近300名乾部抓防火的同時幫助基層抓發展。在全省較早推行了『村乾部掛牌管理』辦法,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現已擴大到村級黨員和致富帶頭人。紮實推進了『三級聯創』,『五個好』鄉鎮黨委比例已達70%,『五個好』村支部比例達65%。呼瑪縣先後榮獲全區黨建工作先進黨委、全省農村遠程教育工程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紮實開展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兩次迎接中央學習實踐辦、一次迎接省委學習實踐辦的檢查,均獲得了高度評價。大力加強作風建設,全面提高各級黨員乾部的公僕意識、求實意識、廉政意識和民主意識,全面樹立『親民型』黨風政風。幾年來,呼瑪縣始終堅持以黨建為統領,全面加強組織、宣傳、紀檢、政法、統戰、群團、信訪等項工作,形成了一種在大黨建平臺上大宣傳、大環境、大平安、大統戰、大群團、大信訪6大格局齊頭並進的生動局面。堅強團結、密切配合的各級組織、各級班子和素質過硬的黨員乾部隊伍,已經成為呼瑪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最有力的保證。
如今,呼瑪縣廣大乾部群眾,在縣委縣政府的團結和帶領下,正以敢為人先、開拓進取、求真務實、爭創一流業績的昂揚精神,為建設大興安嶺經濟強縣,黑龍江沿邊旅游名城和最文明、最富裕、最和諧生態型花園式的新呼瑪而描繪新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