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陷區治理。
東北網鶴崗1月20日訊 盤點『十一五』期間鶴崗的發展,可圈可點之處頗多。而其中最閃亮、最令人溫暖的無疑是民生的提高和改善:
在全省率先由政府建立了六個特殊困難群體專項救助資金;先於全國、全省開展廉租房建設;率先實施了職工取暖補貼由『暗補』變『明補』;率先完成『並軌』工作;率先把全部教師納入陽光工資范疇;財政供養人員熱費補貼率先達到全省最高水平;全部按時足額兌現了國家、省出臺的所有涉及職工、群眾利益的各項政策,實現了不拖不欠……
科學決策:找准定位繪藍圖
那是一段時間無法衝走的記憶——
2005年,投資近2億元,完成26件大事實事;2006年,投資近3億元,完成30件大事實事;2007年,投資12億多元,完成51件大事實事;2008年,投資23億多元,完成75件大事實事;2009年,投資50多億元,完成120件大事實事;今年,鶴崗市又安排了156件事關民生民利的大事實事……數字無言,卻真實地記錄下鶴崗市民生事業發展的歷程。每年近於倍數增長的投資,更彰顯出了鶴崗市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改善。
『進一步加強改善民生,更好更多更大更快地造福全市人民,是鶴崗們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的全部目標、唯一目標。鶴崗們要進一步提昇強化執政為民、造福一方的政治理念和工作理念,堅持把人民的需求作為第一信號、人民的利益作為第一目標、人民受益和滿意作為第一標准,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為人民盡責。』談及民生發展,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朱清文如是說。

市委書記朱清文與光宇B區居民於明久交淡。
市委副書記、市長張雨浦也多次強調,『建設和諧社會,最主要的就是解決民生問題,只有把民生問題解決好了,纔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而唯有加快發展,迅速壯大政府的經濟實力,纔能更好地提高和改善民生,這也是鶴崗們這屆班子、這支隊伍乃至這一代人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
從『兩大基地、六大產業』戰略的實施到『城市創新轉型、人民富裕幸福』目標的確立,從五主戰略的推進到『四全』機制的落實,『發展惠民、執政惠民』,成為市委、市政府各項工作的主導。特別是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科學總結審視鶴崗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冷靜清醒面對成績經驗、挫折教訓,敏銳分析有利鶴崗發展的新形勢、新條件、新機遇、新潛力,適時果斷地調整深化了發展戰略思路,明確了搶先建設東部煤電化工業基地、率先建成三江平原優質綠色食品工業基地、爭先建設北國風光特色旅游勝地、優先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高地、競先建設對俄開放合作前沿陣地,建設全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一流城市和全省一流的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水森林城市以及優先發展民生的定位。
從新的思路、戰略提出確定到項目建設、城市建設、旅游開發、民生民利四大戰略戰役的組織實施,新一輪大開發、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的高潮在鶴崗大地上迅速掀起——城市建設新高潮組織動員,城市管理活動月全面開展,項目建設成批次開工,舉辦國際界江旅游節,一大批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民生民利生態環境項目的大規模建設,各項指標快速理想上昇。
自2005年開始,鶴崗市連續6年累計投入150多億元,完成了410餘件事關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直接惠民利民的大事實事好事,民生普惠的范圍不斷加大,民生保障的水平日益提高,換來了百姓臉上金子般燦爛的笑容。
統籌推進:均衡發展顯和諧
高度決定視野,創新綻放活力。思路在變,折射出的是智慧的昇華;措施在變,帶來的是效果的提高……今天的鶴崗,已經形成了科學的思路、先進的機制、優良的文化和優秀的乾部隊伍;今天的鶴崗,已經進入了歷史上前所未有並持續發展的經濟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建設的高潮期、攻堅期、機遇期、收獲期;今天的鶴崗,『發展惠民、執政惠民』已經從一句口號嬗變成各級黨委、政府實實在在的行動和一項項工作取得的喜人成果:
——增收惠民。對符合條件的下崗失業人員免收有關稅費,6年累計為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發放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1.9億元,發放靈活就業補貼1.4億元,通過發放小額擔保貸款,開展免費就業創業培訓等方式鼓勵全民創業;四次大幅度提高城市低保標准,使低保標准超過省平均水平,城鄉低保均實現應保盡保;完成了228戶企業職工『並軌』工作,發放經濟補償金2.5億元;將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和改制企業退休職工全部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籌資2.04億元在全省率先解決了3.3萬名國有和集體企業職工的歷史工資拖欠問題……
——醫療惠民。建設完善了惠民醫院、傳染病院、急救中心等醫療機構,將改制企業的離退休職工、城鎮居民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在全省率先自費將集體企業職工納入醫療保險,建立大病救助機制,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100%,參合率達100%;健全了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覆蓋面達85%……
——城建惠民。累計投資20多億元,新建、整修、擴建了45條城市主次乾道、400餘條街巷道路和1200公裡農村公路;實施了10個電網改造項目,對區域電網進行了改造;建成了供熱三期工程,新增供熱面積200萬平方米;改造了城區供水管網,新增供水用戶4500戶;改造新建了五指山、麓林山等7個城市公園,並免費向市民開放……
——環保惠民。投資4300萬元,對城區13條河道進行了治理;投資5500萬元,完成了水源地治理工程;投資3億多元,建設了城市垃圾處理場、污水處理廠和醫療廢物處置中心……
——安居惠民。在每年開竣工50萬平方米住宅的基礎上,全面完成了建築面積106萬平方米的沈陷區治理二期工程,安置居民1.59萬戶;啟動了棚戶區改造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額17.4萬元,已竣工住宅面積76萬平方米,安置居民8000戶;進行了林區棚戶區改造和農村泥草房改造等安居工程;通過建設、購買廉租房,發放租房補貼,解決了8900多戶特困戶的住房問題;實施了職工取暖補貼『暗補』變『明補』,推進了低保取暖救助,累計發放低保戶供熱補貼1.35億元;加大了『棄管樓』供熱治理力度,對200棟陳舊樓房供熱設施進行了改造,並全部納入集中供熱系統,全市集中供熱能力達到1300萬平方米……
以人為本:勤政務實解民懮
民生重千鈞,惠民貴在行。『群眾企盼的,就是鶴崗們該乾的』,成為很多黨員乾部的座右銘。市委、市政府和各有關部門,沒有回避群眾口口相傳的熱點、焦點和難點話題,而是對這些話題作出了具體而平實的回應,作出莊嚴承諾並付諸實施。
隨之推出的一系列思路和政策、一攬子任務和舉措;隨之而來的『大拆遷』、『效能革命』、『限時服務制』、『順向立標,逆向倒推』、『行政問責』;隨之付諸實施的『以堅強的決心抓執行,以強硬的手段抓質量,以科學的方法抓進度』……這一切無不強烈透露出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信號:確保民生持續得到改善,不但要『堅』,而且要『快』——17天,一次完成麓林山1240畝綠化任務;14天,全市總動員,開展垃圾清運會戰,全面實現城區大街小巷無冰無雪無垃圾,並全天候保潔;城市『八路兩廣場』集中開工,陸續報捷,年內全部交付使用;開展城市管理月活動,重點治理了髒、亂、差、黑、破、低痼疾;造林綠化工程聲勢浩大,地方煤礦礦區、沈陷騰空區、城市周邊山體、公路乾道沿線和重點建築的規模綠化成效顯著;沈陷區治理二期工程基本完成,棚戶區改造、節能改造、廉租房建設大規模展開,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利用工程當年開工當年建成,以提質增量為重點的水源工程成效顯著,清源湖、天水湖景區綜合治理工程不斷加速,『裸土治理』工程收效顯著……整個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充滿生機活力。
情系百姓:民生政聲總和鳴
一項項惠民政策落實到了基層,一件件惠民實事辦到了百姓的家門口,換來的不僅僅是百姓的欣喜,更有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間的魚水情深。
『如果不是及時得到政府「十大基金」的幫助,俺們一家5口現在還得擠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趴趴房兒」裡生活。』說起政府對自家的幫助,家住鶴崗市興安區的申艷芳激動得熱淚盈眶。她的兒子曾因車禍變成『植物人』,為了治病,家人幾乎賣光了全部的家當。正是有了政府特困戶住房補貼『專項資金』,申艷芳一家搬進了『兩屋一廚』的新居。
『鶴崗們在入戶走訪時了解這一情況後,及時把她納入到最低生活保障,並幫她申報了政府「十大基金」中的特困戶住房補貼。當時申報的時候是每月補貼80元,今年漲到了每月120元。』興安區第一社區社區主任王麗艷說,『政府的社會保障體系越來越健全,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鶴崗們為群眾服務的底氣更足了。』
據市住房保障局房屋保障辦公室主任周志剛介紹,從2007年開始,市政府設立了特困戶住房補貼基金,與國家和省住房廉租房補貼配套使用,2009年進一步擴大了保障對象,從原來的低保住房困難家庭擴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受益家庭已累計超過3.8萬戶次。
12月22日一大早,盡管是寒意濃重,但已經73歲的張立起老人仍想到人民廣場上轉一轉,『這個廣場那麼寬敞,看著也高興。』老人的家原來住在興安區河東,鶴崗市采煤沈陷區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光宇B區建成後,老人搬進了A3#樓一間70多平方米的房子。『做夢也沒敢想啊,老了老了居然還住上了樓房,政府照顧鶴崗歲數大,還給鶴崗分了個一樓,想得真周到,真是得感謝領導。』
隨著民生工程的持續推進,過去群眾反響強烈的問題逐步得到了解決,人們的話題也越來越多地從過去的抱怨轉為對黨委、政府的稱頌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生政聲的和諧共鳴,同頻共振,讓鶴崗們進一步領略了和諧的真諦。
『十一五』的激情畫卷還沒有掩去,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十二五』藍圖業已徐徐展開。鶴崗們有理由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發展惠民、執政惠民』這條光明之路定會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平坦,百姓的生活也定會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