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城站全體隊員合影。
東北網1月24日訊 19日,黑龍江測繪局姚正明圓滿完成預定的南極科考任務,告別南極長城站,踏上了歸家的征程。14時30分,度夏隊員們拖著行李,去往智利空軍站的機場。度夏隊員和前來送行的越冬人員聚在一起,說著笑著,相互擁抱告別,淚水盡情流淌。17時27分,飛機離開了南極大地。19時50分,飛機到達智利空軍機場,到達了另一個大陸。
大風像是要把房子撕裂就在啟程的前幾天,姚正明體驗了到達南極後最大的一次風。氣象記錄顯示,當時風力最大時24.3米/秒,差一點兒就到10級了。房子被風吹得嗡嗡響,像是要被撕開,很恐怖。大家開玩笑說,體重不到50公斤的最好不要出門。
南極的氣候就是這麼變化無常,第二天天氣非常晴朗。晚飯後將近21時,姚正明和兩個隊員相約去山海關峰拍日落。不料,下山時發生了點兒小意外———因害怕身旁的石頭,失去了平衡,小李的下巴被冰碴兒一樣的雪劃破。姚正明更慘,因為被抱著的相機三腳架頂到了肋骨,好久纔緩過來。
國際救援生病隊員據介紹,第27次南極科考隊一名隊員在昆侖站執行考察任務期間,出現嚴重高原反應,經國際救援撤離海拔4087米的昆侖站,被安全轉運至『雪龍』號極地考察船。
這名隊員自進入南極冰蓋高原後即出現明顯的高原反應。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得知情況後,第一時間向美、澳、德、俄等國的相關極地考察管理部門發出情況通報信。綜合時間、路程等因素考慮,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向澳大利亞南極局正式提出救援請求。澳大利亞南極局派出固定翼飛機,從距昆侖站約1300公裡的澳大利亞戴維斯站起飛,經過近6小時飛行,抵達昆侖站,將這名隊員運抵澳大利亞戴維斯站醫院接受治療,病情穩定後,這名隊員被送回至『雪龍』船上。
南極冰穹A天文臺開建
據了解,冰穹A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臺選址,第27次南極考察隊日前成功完成了世界最高水平天文科考支橕平臺的安裝、調試並開始投入運行,正式拉開了我國在南極建造天文臺的序幕。
據介紹,天上的星星『眨眼睛』是由於大氣抖動造成的。在地球上的其他地區,距地面幾百米乃至幾公裡的地方,大氣都存在明顯抖動,這對天文觀測很不利。而在南極冰穹A,大氣抖動基本集中在距地面十幾米以下空間,在此之上空間中,大氣十分穩定。換句話說,在南極冰穹A,只要把天文望遠鏡架在距地面十幾米高處,就可以擺脫大氣抖動乾擾。此外,冰穹A還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地方,這裡大氣非常稀薄、透明。這裡還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寒冷則是大氣穩定的直接原因。
昆侖站氣溫可低至-80℃南極昆侖站的天文觀測基本上要在冬季進行,且必須是在無人值守情況下進行。南極的氣候非常寒冷,特別是冬季,氣溫可達到零下80多攝氏度。很多計算機系統在這樣的條件下都會失靈,因此,必須有一套溫度控制系統,可保持平臺工作空間的溫度在-20℃以上。所有這些系統都要保證在至少一年內能夠不間斷地工作,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天文臺建成後,這裡的計算機系統會時時處理觀測來的數據,一些重要的數據可以通過銥星電話即時傳回到國內進行分析,而大部分觀測數據可以儲存在電腦內,等待夏季到來的科考隊員取走。
水果蔬菜成越冬奢侈品度夏隊員回國後,剩下的工作就由留下來的越冬隊員來完成了,但越冬隊員的生活是很艱苦的。比如,中山站的所有物資全靠『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輸送。到了越冬後期,往往要面對日復一日的大肉、土豆、洋蔥,想多吃也沒有胃口,水果、蔬菜成了只能想象的奢侈品。
其實,每年『雪龍』號送到南極的蔬菜、水果數量不少,但因為保存條件不夠,一些水分足的蔬菜、水果早早地就會壞掉。苹果保存時間最長,但時間久了水分也全流失掉了。『不是因為好吃纔吃,而是因為對身體有好處。』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纖維素、維生素,長期缺少這類物資,容易口腔潰瘍,胃腸道功能也會下降。
上網聊天克服『越冬病』
對於越冬隊員來說,在長達半年的黑夜裡,如何克服『越冬綜合征』是對科考隊員的一大考驗。而《中國南極考察隊員手冊》要求隊員不要嗜睡,工作之餘可以上網玩游戲。
據介紹,南極科考越冬隊員主要是采集數據以及做設備維護工作,一般要在南極待上12個月到15個月。工作單調,且時間長,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其中,長達半年的極夜是最難熬的,許多越冬隊員在進入極夜後很不適應,生活節奏被打破,隊員們的行動也受到局限,一些人會不自覺地產生不安和焦慮,甚至抓狂,表現為抑郁、易怒、失眠、注意力難以集中等。
為了指導參與南極科考的人員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態,《手冊》要求隊員即使是在極夜也要保證作息有規律,不要嗜睡,多做簡單的肢體活動。另外,可以選擇下下棋,看看書,室內打打球,跟隊友聊天等。現在南極有了互聯網,業餘活動也就更加豐富了。隊員們還可以跟家人和親友進行溝通交流,或是上網玩玩游戲,看看新聞,排解心中不適。

昆侖站天文項目施工現場。

太陽被竹竿遮擋,周圍沒有任何散射光,顯示出冰穹A極佳的大氣透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