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走進哈市少數民族家庭 感受民族風情的特色春節
2011-02-01 09:33:36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於博洋 王劍青 劉韜 張大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杜育勤一家載歌載舞喜迎新年的到來。

   

  東北網2月1日訊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福字兒、辦年貨,冰城少數民族家庭怎樣過年、忙年?記者為此走進我市幾戶少數民族家庭,感受他們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特色春節。據市民族宗教事務局介紹,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顯示,我市現有47個少數民族約66萬人,其中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和柯爾克孜族人口較少,市區僅1000餘人。

達斡爾族———炭火燒得日子旺

  達斡爾族將春節稱為『阿聶』,是該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有關部門為記者聯系兩戶達斡爾族家庭,但因節日外出,他們已離開哈市。

  原省民族研究所所長、達斡爾族67歲的趙仁成告訴記者,達斡爾族非常重視『阿聶』,人們習慣把好吃的東西留到過『阿聶』和整個正月吃,娛樂活動也大多在正月裡進行。正月是走親訪友、重逢敘舊的好時節。

  達斡爾族稱除夕為『布通』,是封閉完成之意。一年過去,年『三十』夜裡該封閉了,一年的事情在最後的一天就該全部完成了。『布通』這天,各家各戶都要將室內外打掃乾淨,張貼年畫、對聯等。把門窗上的洞口和漏縫用紙封住,以保佑全家平安。『布通』夜,各家院門外都擺放炭火,由長者親手點燃,並將大塊熟肉、水餃、糕點拋入火中,以祈求在新年裡人畜兩旺、五谷豐登。各家院外都點燃炭火,縷縷青煙將整個村落籠罩在暮色中,充滿和睦、吉祥的氣氛。家長還要讓正在讀書的小孩讀一會兒書,認為這樣能使小孩好學。

  趙仁成說,達斡爾族『布通』這天一般不熬夜,他們會在正月初一天不亮就起床,吃完肉湯水餃後,由長者率領去各家拜年。

  春節期間,達斡爾族的文體活動特別多,老年人聽故事,說唱『烏春』民歌;青少年男子一起打曲棍球(波依闊);婦女們一起在室內跳『哈肯麥』舞。 


柯爾克孜族———吃『克缺飯』盼豐收

  尖尖的白氈帽、藍色的大氅、金色的刺繡,當記者來到位於南崗區閩江路64歲的柯爾克孜族老人吳佔柱家時,老人身著民族『酋長服』迎接。老人說,這身『酋長服』是2007年黑龍江柯爾克孜民俗館開館時,一位異地同民族名人送給他的,以表尊敬。這身衣服,他只在重要節日和場合纔會穿著。

  老人曾對我省柯爾克孜族的文化和歷史做過多年研究。他告訴記者,黑龍江柯爾克孜族的主要節日就是春節,他們民族也『忙年』,婦女要准備整個正月一家人所需要的食品,如黏豆包、烙黏餅子以及為老人、小孩做過年的新衣服;男人要殺年豬、灌血腸等。過年時,柯爾克孜族家家都要用7種以上的糧食煮成『克缺飯』,以求來年五谷豐登。有些地區還會將全村各家的『克缺飯』集中在一起,男女老少共同聚餐,互祝平安。另外,除夕飯也有講究,以魚和肉為主,必須有蔥和芹菜,象征著聰明、勤勞;不許有雞和蛋,因為按老輩人傳下的寓意認為,吃雞要拉飢荒,吃蛋則子孫淘氣搗蛋。

鄂溫克族———包餃子左鄰右捨來幫忙

  在香坊區文政新區14棟3單元,記者還沒走到5樓,便聽到501室杜育勤阿姨家傳來鄂溫克族優美的歌聲。65歲的杜育勤阿姨具備鄂溫克族女子典型的直爽、善良、熱情、能乾等美德。此刻,她和老伴兒王光復正張羅著貼福字、包餃子。杜育勤能歌善舞,還做得一手好針線活兒,家中珍藏的那一件件漂亮的民族服裝,全是她自己手工制作的。杜育勤阿姨是省實驗中學的退休教師,雖然是鄂溫克族人,但她在學校幾十年教授的卻是漢語語文。說起這一點,杜阿姨十分自豪。

  杜育勤阿姨邊貼福字邊介紹說,哈市的鄂溫克族多數是從外地調轉來的,她是1981年從嫩江調到哈市的。雖然離開老家30年了,但每逢過春節,依然保持著民族傳統習俗。鄂溫克族過年包餃子,要把左鄰右捨都請來幫忙,而且還專門有一個人負責在大家包餃子時講故事、講笑話,讓大家乾活不累。此外,還要有專人負責將包好的餃子送到外面去凍上。包完餃子,還要給大家煮上一鍋品嘗一下,互相比較,看誰家的好吃。

鄂倫春族———『手把肉』吃出年滋味

  說起過春節,62歲的鄂倫春族阿姨魏桂華記憶最深的就是吃『手把肉』。多少年過去了,魏阿姨依然難忘當年在大興安嶺過年時那『手把肉』的香味兒。

  魏桂華家住呼蘭區。老人說,每逢過年,她家多是跟漢族朋友歡聚,兒子全家也會回來跟老兩口過年。鄂倫春族過年除了在庭院裡燃起篝火、掛起燈籠、飲酒放鞭炮外,最熱鬧的就是吃『手把肉』。原來的『手把肉』是打獵獲取的野生動物肉醃制後做成的,現在為了尊重和保持鄂倫春族這一傳統習俗,在老家聚居地,國家特批了獵取野生動物的指標,使得『手把肉』可以傳承下來。

  鄂倫春族鄉村裡都有文化站、電影院等活動場所,春節期間,從年三十到初五,都會組織文藝節目,讓大家盡情放松、慶祝。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