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2010年綏芬河市農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
2011-02-09 08:57:4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陳宏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訊 南寒的木耳,建新的生豬養殖,大嶺下的溫室蔬菜……綏芬河市把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產業模式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來抓。

  綏芬河市共有11個行政村,其中有9個村屬於阜寧鎮轄區。這些村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並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形成了以建新村種豬場為龍頭企業的養豬產業,建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日本洛東式生物發酵池養殖基地,年生豬飼養35000多頭。

  在發展生豬養殖的同時,還興辦、創辦村辦企業,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目前建新村已有餐具廠、酸菜廠等多家企業落戶,這些企業在增加村集體收入的同時,還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全村近百人在村辦各企業實現了就業,月工資千餘元。

  大嶺下是溫室蔬菜種植集中地,也是綏芬河市唯一的生產反季節蔬菜的基地,共有58棟大棚,以種植黃瓜、柿子、辣椒等蔬菜和平菇為主。年產蔬菜近200噸,年創產值100多萬元。大嶺下村民邱彥彬哥倆剛種植了8棚溫室蔬菜,每年僅種植溫室蔬菜一項就增收8萬餘元。

  在他們的帶動下,大嶺下的農戶們種植溫室蔬菜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其蔬菜在滿足綏芬河市城鄉居民菜籃子的同時,還走出國門,常年出口俄羅斯遠東地區。阜寧鎮南寒、北寒和原菜營、北溝村則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僅南寒村現有食用菌種植戶二十六七家,每年生產地栽木耳近200萬袋。南寒村食用菌種植戶劉喜彬種植地栽木耳已有四五個年頭,每年種植五六萬袋,年純收入可達5萬元左右。北寒村除了部分農民發展食用菌產業和種植經濟作物外,還有部分農民養車跑運輸,僅此一項每年少說也可增收四五千元,使該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輸業。

  建東、建西、建華3個村由於土地征用,村民根據自身條件開始從事第三產業,勞務、運輸、商業等非農產業;永勝村則形成了以加工為特色的產業布局。朝陽村利用自身的土地資源,大力種植白瓜子、大豆、玉米等經濟作物,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主要渠道。

  『一村一品』的產業模式,不僅加快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了農民增收的美好願望,也使農村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去年農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

責任編輯:丁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