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市民:這個年過得『沒味道』 建議恢復春節廟會
2011-02-11 10:10:24 來源:生活報  作者:夏德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北京廟會 資料片

  廟會上的小吃 資料片

  黑龍江新聞網訊 『這個春節,過得咋樣?』『沒意思』、『一個字:累』、『除了喝酒、打麻將,就是一覺連一覺。』這是9日、10日,春節後上班兩天來,哈市市民見面後說得最多的話。很多哈爾濱人感受到,傳統的年味越來越淡,過年的樂趣也離人們越來越遠。

  而相對於哈市春節的冷清,今年北京、天津等地的廟會卻讓當地居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年的味道。品特色小吃,賞民俗文化,每天如火如荼的場面令當地和外地居民蜂擁而至。即便是哈市近鄰沈陽,也在春節期間舉辦黑土地關東廟會,讓市民在春節期間有了游玩的好去處。

  『實際上,哈爾濱也有自己的春節廟會,只不過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消失了。』哈市民俗文化專家建議:哈市的廟會文化是老哈爾濱胡同文化的延伸,黑土民俗文化的載體,應該恢復此傳統,讓市民在春節期間鬧起來、樂起來。

  聲音:這個年過得『沒味道』

  『這個年過得一點味道都沒有。』9日一上班,哈市市民張永州就對同事發著牢騷,『你們咋樣?』張永州反問。『能咋樣,和你一樣唄,沒意思。』接著大伙都各自痛訴沒意思的春節。

  張永州今年40歲,一家三口每年春節都到同在哈市居住的父母那裡去過。除夕吃完午飯,按照慣例,張永州到幾個親屬家串了個門。回來後包年夜餃子。餃子包完了,春晚也快開始了。『今年的春晚一點都沒意思,』張永州說,因中午喝多了,他便進屋睡覺了。

  兩個多小時後,張永州被鞭炮聲吵醒,『有人接神吃餃子了,咱們也吃吧。』張永州和父親放了鞭炮後,回來吃餃子喝酒,在看了趙本山的小品後,全家人都睡覺去了。

  大年初一至初四,張永州分別去幾個親屬家串門,除了喝酒就是打麻將。初五,約同學喝酒。初六在家。初七上班。

  張永州給記者描述了自己沒意思的春節之旅,不過他自己感覺『哈市差不多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過的,就是單調沒味道。』

  回憶:小時候過年『有年味』

  市民李鵬上小學的兒子對過年的定義是,『不用上學寫作業,大人也同意。』這讓39歲的李鵬感覺到現在過年無論對成年人還是孩子,都已經失去了吸引力。

  『老話說小孩盼過年,我小時候那可真是從進入臘月開始就扳著手指頭算啊。』李鵬說,小時候,過了小年大街上就開始掛五彩燈,有的街道開始組織練秧歌了。他和幾個小伙伴買來『磕頭了』(小蠟燭),用罐頭瓶子制成簡易的燈籠。『到了晚上,幾個小伙伴相約出來,一起拿著燈籠溜達,拿出小鞭開始一個一個地單放。玩到很晚直到父母喊纔回家,臉蛋凍得通紅也不覺得冷。』

  市民李志剛對兒時春節的回憶非常清晰:當時過年最大的好處就是有新衣服穿、能吃好的、長輩給壓歲錢。除夕早晨,孩子們穿上新衣服美滋滋地和伙伴們出去玩。大年初一和父母到街上溜達,看扭秧歌。『那時的秧歌非常好看,有扮演《西游記》中師徒四人的,有扮演《白蛇傳》中法海和白娘子的。人物多種多樣,特別好看。』

  今年66歲的馮繼海老人住在道外區,他向記者回憶當年過年的情景時非常激動:『那纔叫過年呢,大年初一,靖宇大街上各種賣小吃的,吹糖人的,扭秧歌的,相當熱鬧。不像現在過年大街上冷冷清清。』

  歷史:

  冰城也曾有春節廟會

  『實際上老哈爾濱也有廟會,只不過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消失了。』哈市民俗專家張一說。

  張一介紹,據史料記載,老道外自古以來就有春節趕廟會的習俗。自清末以來,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七為老道外廟會之日。那時,以同記商場為首的商會都會組織自己的巡游隊伍,隊伍的最前邊耍長龍,踩高蹺,花船、花車、舞獅緊隨其後。

  巡游隊伍首先來到道外十九道街的龍王廟,拜過龍王後,掉頭回到哈爾濱關道。關道周邊搭棚設攤,眾多居民紛紛前來敬香,祈福求祥。附近呼蘭、阿城等地的民間藝人也紛至沓來,雲集道外,賣藝的、變戲法的、拉洋片的、剃頭的、照相的,一時間熱鬧非凡。『木刀木劍紅纓槍,桃猴玉兔青竹蟒,剪紙雕刻撥浪鼓,糖人泥哨小風車』,應有盡有。老道外廟會人山人海,盛況空前,持續了幾十年。

  建議:

  恢復本地春節廟會

  采訪中,很多專家學者表示:哈市有這麼悠久的春節廟會和民俗歷史,消失非常可惜,應該恢復。

  哈市文史資料收藏家朱俊峰說,老道外是哈爾濱的城市根脈,凝聚著百年歷史文化,積淀了整個城市的人文特色。老道外的民間藝術和民間藝人很多。這裡有哈爾濱最多的老字號和小吃,有東北三省現存的唯一的皮影戲劇團,有紙葫蘆等民間工藝和一批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其民俗文化是一筆寶貴的社會財富。可以依托老道外,政府搭臺,藝人參加,恢復春節廟會,可以讓市民在春節期間有游玩的去處,品味傳統年味。

  『廟會文化是老道外胡同文化的延伸,也是黑土民俗文化的載體。』黑龍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丁廣惠說,哈市傳統的春節非常熱鬧,有秧歌、龍燈、高蹺、獅舞等,可是現在卻難見蹤跡,春節廟會絕對應該恢復,在此基礎上,再增加紮燈比賽、燈謎競猜、攝影書畫展覽、棋類麻將比賽等,讓春節每一天都熱鬧。『另外讓一些賣玩具、吹糖人、捏泥人、扛冰糖葫蘆的小販游走於胡同大院之中,讓人們重新聽聽「冰糖葫蘆、大塊糖、瓜籽……」的吆喝聲。』

  借鑒:外地城市

  春節廟會最受歡迎

  『北京過年就沒有哈爾濱這麼冷清,逛廟會從初一到初七那是相當熱鬧。』采訪中,哈市匯文書業集團董事長白雲鵬說。

  白雲鵬2009年春節到過北京廠甸廟會。他說,廠甸位於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廟會,是老北京春節期間游人最多、最熱鬧的地方。『廟會期間,琉璃廠東西街、南北新華街、呂祖寺附近的商販連成一片,從串成佛珠狀的大山裡紅,到五尺高的大糖葫蘆;從頂著紅點兒的愛窩窩,到層層起酥的油酥火燒;乃至年糕、元宵、炸糕、小豆粥、豆汁、面茶、蜂糕、煎春卷、炸松肉等等,應有盡有。』

  白雲鵬說,玩兒的東西就更多了,有抖起來聲勢激昂的楊明遠空竹;有一個個彩色風輪帶動起一個個小錘兒,嘩啦啦敲起一面面小鼓的各式風車。大到拖著彩綢尾巴的龍睛魚,活眼睛、活關節、兩三丈長的大蜈蚣,小到能放到火柴盒裡的袖珍風箏等等。『絕對讓你大開眼界。』

  據記者了解,全國很多地方春節期間都有廟會,如南京夫子廟會,上海城隍廟會等。如果說南方的廟會離哈市比較遠,那麼近鄰沈陽的廟會就應該值得一提了。

  2010年春節去過沈陽黑土地關東廟會的哈市市民孫耀新向記者介紹說,沈陽廟會表現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關東風情,看喜慶的鑼鼓舞獅表演,吃甜滋滋的灶糖和冰糖葫蘆,買手工香包、小擺件,跟捏面人、畫糖人的民間藝人們學學手藝。廟會期間的健身秧歌擂臺賽,45支代表隊2000餘名隊員參與,擂臺大賽上還有詩歌解說、飛人表演、快板、川劇臉譜展示等,非常熱鬧。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