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近日,大慶市糧食生產傳出捷報,去年,全市總播種面積1084萬畝,糧食產量首超百億斤。大慶用佔全省5%的耕地,產出10%的糧食。
『十一五』期間,大慶市加快發展『四大基地』,全面推進『雙十工程』,不斷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含量,糧食生產實現了大踏步、跨越式發展。
建旱澇保收田 首推玉米膜下滴灌
目前,大慶市的10家滴灌設備生產企業正加班加點生產,保質保量地於4月1日前將滴灌設備送到農戶家中。這是因為玉米膜下滴灌種植模式功不可沒,農民特別信任玉米膜下滴灌技術。
大慶地處黑龍江省西部旱區,多年平均降雨量440毫米,年蒸發量1600毫米,十年九旱。為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 2005年,開始實施旱田噴灌工程。幾年來,累計投入資金5.3億元,新打機電大井7741眼,利用原井5094眼,配套噴灌設備1.2萬餘套。僅去年就新建玉米膜下滴灌面積106萬畝。
采用玉米膜下滴灌技術,畝均增產450公斤以上,畝收入增加400元;用水量為噴灌的1/2,比噴灌節水50%,比漫灌節水86%;平均含水量比常規玉米低8%,籽實質量普遍高出常規玉米一個等級以上。
正是因為玉米膜下滴灌,2009年,大慶市糧食增產11.5億斤,達78.8億斤。去年,糧食產量首超百億斤。
日前,記者從大慶市玉米膜下滴灌項目推進會上獲悉,今年,該市確保新增玉米膜下滴灌面積156.7萬畝。
落實惠農政策全面增加投入
為確保『十一五』期間糧食總產穩定增長,大慶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出臺的各項惠農政策,糧食直補和綜合農資補貼、良種補貼等及時發到農戶手中,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在技術培訓上,達到每個農戶有一個懂技術的明白人,並按照農時季節、作物生長需求進行指導,提高科技入戶率和田間技術應用到位率。在栽培耕作方式上,改變傳統耕種方式,玉米推行一增五改,一增即增加種植密度,五改即改一般品種為耐密品種、改粗放用肥為配方施肥、改人工種植為機械作業、改常規壟作為大壟寬窄行通透栽培、改露地生產為地膜覆蓋生產;水稻推行三小變三大,即小棚變大棚、小苗變大苗、小池變大池;大豆推廣兩密一膜,即深松窄行密植、大壟密植、大壟行間覆膜;馬鈴薯推廣一深一大,即深松標准整地、大壟梯次結實。
僅去年,大慶市就推廣實用技術2700萬次,測土配方施肥350萬畝,新增水稻大中棚育秧161萬平方米,玉米大壟寬窄行栽培180萬畝。全市共派400多名駐村技術人員,幫助農民解決技術難題。組建農機合作社285個,總投資4億多元,購置農機設備4100多臺套,農機化綜合作業水平達到81%,為糧食穩產、高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農產品提質農民增效
近年來,大慶市農業生產在注重提高產量的同時,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十一五』期間,大慶市委市政府把開發綠色食品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抓實落靠,並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增加農民效益。
2005年,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7家,加工總量7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88.9億元,帶動種植業基地面積380萬畝。2010年,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84家,加工總量98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帶動種植業基地面積554萬畝,帶動農戶25.4萬戶。
2005年,大慶市沒有一個國家級綠色食品基地。2010年,綠色食品種植面積發展到450萬畝,比2005年增加150萬畝。建成林甸縣大豆綠色食品基地、杜爾伯特水稻綠色食品基地兩個30萬畝國家級綠色食品基地,建成肇源縣水稻綠色食品基地、肇州縣玉米綠色食品基地兩個50萬畝國家級綠色食品基地。
2005年,大慶市『三品』標識總數僅有88個。2010年,全市『三品』標識達到380個,『三品』產量達到160萬噸、年銷售收入27億元,比2005年分別增長113%、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