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1日訊 山東、南京、大連、北京……7年間,奔走幾千裡,尋訪楊子榮的戰友和親人,對話當年剿匪的親歷者,多角度還原當年的英雄業績。2月16日,在剿匪英雄楊子榮犧牲64周年前夕,市民鄒延林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千裡『尋找』的故事。
2月23日是剿匪英雄楊子榮犧牲紀念日。在兔年春節前夕,鄒延林和楊子榮的養子楊克武、高波的侄子高春堂,一同到煙臺市牟平區觀水鎮豬夼村走訪看望了當年楊子榮的戰友——楊子榮班副班長劉延普和現住在大連市中山區虎灘路的原牡丹江軍區政治部宣傳科乾部王學儉。
鄒延林講,雖然劉延普今年已經97歲高齡,但耳不聾眼不花,思路清晰,講起當年一點兒都不含糊。講到動情處,老人不時擦淚。他們告辭的時候,老人還送出門外,連連揮手。王學儉今年也已86歲,當年剿匪勝利後,他參加了二團戰斗英雄會,與楊子榮、高波等剿匪英雄一同慶功,老人收藏了許多當年的珍貴照片和資料。
鄒延林告訴記者,自己是海林人,多年生活在英雄戰斗、犧牲、長眠的地方,讓他對英雄的感情更加濃烈和深厚。2004年,在參觀了海林楊子榮烈士陵園後,他突然萌生了走訪英雄的戰友和親人的想法。隨後,他就開始了多方尋找。
他講,剛開始時,與楊子榮、曲波、孫大德等人的親屬聯系比較困難,因為自己是民間人士,對方不了解自己。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彼此逐漸建立起信任和友誼,而且還通過他們又聯系和走訪到更多當年楊子榮的戰友,尤其是當年楊子榮偵察排的偵察員們。
鄒延林說,退休後自己有了更多的業餘時間,於是從去年開始,他進行了更多的實地走訪。這些年來,他先後在南京和北京尋訪到當年曲波的警衛員張道敬、當年牡丹江軍分區(軍區)政治委員何偉的家人。而隨著時間的飛逝,許多當年剿匪的老戰士都已離開了人世。最遺憾的是,當他與一位老戰士取得聯系時,老人還在世,而他到達山東時,老人卻已去世了,現在老戰士姜乃明也患上了耳背,說話已經不太方便。
鄒延林的『尋找』之路並不寂寞。2004年他首次到山東時,煙臺早報對他的尋訪進行了連續報道,也引起當地諸多人士的關注,不少人熱心提供線索,還有不少當年的老戰士與報社聯系,向他口述當年的親身經歷。
在親歷老戰士的口述中,鄒延林了解到了當年許多鮮未人知的細節。如『杏樹勸降』,是楊子榮最著名的事跡之一,創造了孤膽送信、瓦解敵軍的壯舉。在如今流行的許多歷史資料中,大都是講楊子榮孤身一人,手搖白毛巾闖入村中,向敵匪勸降。而在老戰士們的口述中,楊子榮是『持信勸降』,他所持的勸降信,是以牡丹江軍區司令員李荊璞和政治部副主任王希克的名義所寫的,而這封勸降信,現在就珍藏在當年七連連長欒紹家的家人手中。
鄒延林講,走訪當中,越來越感受到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當年許多戰士犧牲時,都很年輕,他們為了新中國的幸福生活貢獻了自己的全部。還有許多老戰士參加完剿匪後,又參加了解放戰爭,隨後又為建設新中國而努力。像劉延普,在解放戰爭中,隨部隊一直打到海南島,退伍後從山海關走回山東,後來就一輩子在山東老家務農了。
記取過去,纔能更好建設未來。鄒延林下一步要去走訪看望楊子榮的戰友孫立真、鄭耀輝。他希望,用老戰士的記憶,以英雄的剿匪精神,鼓舞激勵更多的年輕人熱愛家鄉、建設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