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雞西2月21日訊 2月18日,農歷正月十六一大早,市農委有關人員與各路專家迎著初春的朝陽來到梨樹區。據了解,正月十六是全省農民科技節,市農委抓住這一契機,在梨樹區掀起科技備耕新高潮。
眼下,已進入備耕生產關鍵時期,市農委在農民科技節這天組織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種子管理處、經濟作物管理站、經管站等單位10多位專家,分別深入梨樹區雙勝村、前進村、鹼場村、中心村、猴石村,為農民送去了科技和先進實用的農業生產技術。
此次活動,市農委根據各村不同種植特點,有針對性地安排專家開展培訓。記者來到雙勝村村部,這裡的培訓室已是座無虛席。雙勝村是木耳專業村,多年來,該村地擺木耳技術大部分利用傳統生產工藝,質量和產量一直沒有多大提高,市場銷售價格參差不齊。為解決這一難題,市農委把高級農藝師姜坤請來,為農民解決發展難題。姜坤在培訓時,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農民聽得津津有味。培訓後,生產地擺木耳的農民希望姜坤到家中,為自己生產的地擺木耳『把把脈』,查查是什麼原因致使質量和產量不高。姜坤答應了農民的要求,深入到農戶家中及時幫助解決質量和產量不高等生產難題。村委會主任周傳軍高興地說:『科技真的就是生產力啊!過去,農民在裝木耳菌袋時,每個袋都裝得滿滿的,以此來提高產量,可經過培訓後,得知裝得太滿,不但浪費菌料,還影響質量和產量。』
隨後,記者來到水稻種植戶比較集中的前進村。走進該村村部,屋裡沒有供暖,可這並沒影響該村及周邊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他們早早就來到了村部。為幫助這裡的農民提高水稻品質和產量,高級農藝師宋光義為農民傳授了水稻超早育壯苗技術。農民認真聽完後,又紛紛詢問今年建大棚的補貼政策。今年,農民建大棚的積極性非常高。
此次活動,高級農藝師顧玉奎、張書臣、鄶作真等專家,分別為農民傳授了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植物保護與病蟲害防治和特色栽種大榛子等技術;農民還向專家諮詢了今年水稻、玉米、大豆等新品種,種子維權、測土配方施肥、農民專業合作社、勞動力轉移等內容;同時,市農委副主任辛公昌詳細了解了各村今年備春耕生產資金,在得知雙勝村在擴大木耳發展規模時,存在100多萬元資金缺口情況後,決定幫助協調解決。
據介紹,梨樹區是雞西市比較偏遠的區,為加快該區發展步伐,市農委在備春耕生產期間,將加大科技備耕力度,使其在水稻、食用菌等方面做強做大。
據悉,去年冬季以來,雞西市啟動了『科普之冬』活動,目前,已舉辦各級、各類培訓班600期,培訓農民10萬人次,發放宣傳資料、科普圖書5萬份(冊)、光碟500張,為全市農業豐產、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