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24日,記者從哈爾濱市人纔市場了解到,從今年1月開始,有80餘家外埠企業委托該市場在我省招聘1萬人,提供的多為一線工人崗位,可只有300餘名農民工應聘上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2010年我省農民工出省打工人數首次減少,原因之一是省內各地市縣企業用工需求激增,讓更多的農民工留在了『家門口』就業。
南方企業:急招大量生產工人
據哈市人纔市場外埠服務部負責人介紹,年前就有一些南方企業委托人纔市場招聘工人,年後更多企業蜂擁而至,其中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企業為主。這些企業招聘的多是生產工人,其中要人最多的是生產芯片、電路板等電子元器件的企業。南方出現了用工荒,企業在當地招不到人,就到外地招。往年也有南方企業委托人纔市場招人,但是企業數量和招工人數都沒有今年多。今年春節後,每天只有20名來自省內各地的農民工到人纔市場登記,尋求外埠工作。因為企業用工需求量大,凡是應聘生產工人崗位的,基本上都被錄用了。
農民工:省內省外打工賺錢差不多
雙城市萬隆鄉的李進在省外打工多年,做過普通工人、包裝工、庫管員等,後來學習了焊接,當上了一名焊接工。李進說,今年春節前從煙臺回家後,他對哈市焊接工的工資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在省內打工賺的錢與在省外打工差不多,而且可以省去很多路費,所以不想再去省外打工了。
李進大致算了一筆賬:『在煙臺打工,月均收入3000元,每月吃飯要花六七百元,通信費、交通費需要三四百元,與別人合租房子要300元,春節回家的往返路費要1500元左右,一年下來,剩到手裡的錢沒多少。而像我這樣有七八年工作經驗的焊接工,目前在哈市也能找到一份月薪2500-3000元的活兒,並且方便回家,有空時可以幫家人乾點兒農活。這樣算來,在「家門口」打工更劃算。』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與李進持有相同觀點的農民工為數不少。家住哈市王崗鎮的小張今年24歲,他在天津的一家工廠做過包裝工,工作量大不說,還經常要義務加班,除去生活成本,一個月剩不了幾個錢。小張說:『在外地打工生活質量低,回到哈市不僅可以在家吃、住,而且工資水平也不比天津低。』
記者在哈市撫順街上的多家人力資源市場調查發現,多數來找工作的農民工想先在哈市試著找工作,如果工資、待遇能達到期望值,就不會考慮出省打工。
『隨著產業轉移的推進,本土企業的勞動力需求會日漸增大。在鼓勵「本土就業」的政策下,企業提供的工資、待遇讓農民工對務工生活的心理預期得到了滿足,從而更願意留在家鄉工作。』據哈市阿城區勞轉部門介紹,當地創業型企業增加、企業提供的工資和待遇讓農民工滿意等都是促使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的因素。2010年,該區3761戶農民工返鄉創業,由此拉動的就業人數達到5435人。
據了解,在哈市出現的情況同樣出現在了齊齊哈爾等地。
調查顯示:我省農民工出省打工人數首次減少
據省勞動力轉移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2010年,我省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人數達到520萬人,比2009年的512萬人略有增加。然而,出省務工的農民工人數首次減少,2010年出省務工的農民工數量為1336828人,比2009年的1350795人減少了1%;農民工縣內區域轉移猛增了11%,達到1136105人。
該負責人表示:『我省縣城的農林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是促使農民工就近就業的最主要因素,去這些企業打工比去省外務工更實惠;我省地市縣區域經濟復蘇,交通運輸、建築、餐飲等行業的崗位十分充足,農民工就近轉移更加方便。
另外,齊齊哈爾、牡丹江等地近年來加大地方建設,用工崗位增加,與外省的薪酬差距也逐漸縮小。因此,如果省外企業給出的工資、待遇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農民工是不會背井離鄉去打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