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2月27日訊 日前,『奪命退燒藥』尼美舒利事件相繼被各大媒體報道。是商業競爭也好,是藥品問題也罷,尼美舒利事件足以引發國人對於『退燒』的再思考;
在現實生活中,濫用退燒藥的現象非常普遍。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哈爾濱市一中等規模的藥店,一個月售出的各類退燒藥達300餘盒;
買退燒藥如同買菜一樣容易,吃退燒藥如同吃飯一樣隨意,作為處方藥的退燒藥,被如此隨意濫用,著實讓人懮慮———
背景新聞201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召開的『2010年兒童安全用藥國際論壇』上,一種名為尼美舒利的兒童退燒藥引起爭議。據央視報道,與會專家演講內容顯示,尼美舒利用於兒童退燒時,對中樞神經和肝髒造成損傷的案例頻頻出現。根據中國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尼美舒利在中國上市的6年裡,已經有數千例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甚至有數起死亡病例。據專家介紹,2007年歐盟藥品審評局發出了全面禁止12歲以下兒童使用尼美舒利的特別警示。
時隔兩個多月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做出回應。據2月19日央視新聞報道:『尼美舒利』是國家藥監局批准的允許用於兒童的退熱藥。國家藥監局多年監測顯示,它的不良反應與其他解熱類藥品基本相當。但是由於尼美舒利在藥店能夠輕易的買到,很多家長在沒有醫囑、沒有掌握正確的用藥量和用藥時間的情況下給兒童使用,這也是不良反應多發的原因。
『你用過退燒藥麼?』
『你給孩子用過退燒藥麼?』
『你用的退燒藥是醫生給開的,還是自己隨意在藥店裡買的?』
『你在體溫多少度時會吃退燒藥?』
……帶著這幾個問題,記者在哈爾濱市隨機對30名市民進行了調查,被調查市民中22名女性、8名男性,年齡最大64歲、最小22歲,其中23人是孩子家長。在被調查的這些市民中,28人表示用過退燒藥;23位家長都表示曾給孩子用過退燒藥;28名用過退燒藥的市民中全部都曾自行在藥店裡購買過退燒藥,有兩人認為體溫超過37℃就是發燒,7人表示超過37.5℃就會考慮用退燒藥,有21人表示38℃以上會吃退燒藥。23位孩子家長中,12人表示孩子感冒發燒曾去過醫院檢查,醫生給打過退燒針或是開過口服的退燒藥,這12人也都表示並不是每次感冒發燒都去醫院,有時不嚴重就自行處理,也在藥店裡買過退燒藥;另8位家長表示沒有因為感冒發燒帶孩子去醫院診治過,都是根據癥狀在藥店裡買藥自行治療。
也許這個只針對30位市民的調查並不一定能代表全局。那麼再看一下另一個統計數據:在哈爾濱市眾多藥店中,王先生經營的藥店算是中等規模,但就是這麼一個中等規模的藥店,一個月售出的各類退燒藥達300餘盒。也許這也不足以代表全局,但至少可以說明,『退燒藥』這個在發達國家被嚴格控制使用的一類藥,在哈爾濱市也如同抗生素一樣,處於一種管理者監管不到位、使用者不懂使用方法和用藥常識的無序狀態。
買退燒藥如同買菜 想要多少就有多少22日、23日,帶著對退燒藥的種種疑問,記者隨機走訪了哈爾濱市的一些藥店。作為多數為處方藥的退燒藥,在終端零售環節上並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管,市民可以像買菜一樣隨意在藥店裡買到各類退燒藥。在記者先後走訪的十餘家藥店中,只有一家藥店在出售尼美舒利顆粒時要求提供醫生處方,而對含有布洛芬、對乙?氨基芬、芬布芬等成分的退燒藥均沒有任何限制。
22日,記者在南崗區和興三道街濟民堂藥店稱自己要買兒童退燒藥,女店員一邊招呼記者一邊拿出了六七種退燒藥,讓記者隨意挑選,並建議記者中西藥合用效果會更好。當記者特意問其有沒有尼美舒利時,她表示12歲歲以下的孩子不建議使用。熱心的女店員告訴記者,以前尼美舒利也是隨便賣的,現在看了相關報道,歐盟的標准是12以下孩子禁用,所以再有家長買尼美舒利她都做必要的提示。在南崗區振興街上的老百姓大藥房,店員則直接把一種尼美舒利顆粒推薦給記者,稱大人小孩兒退燒效果都非常好,醫院也開這種退燒藥。當記者表示這種退燒藥不是『出人命』了嗎,店員稱按國家標准一歲以上兒童都可以使用。
在記者相繼走訪的十餘家藥店中,不論是成人退燒藥還是兒童退燒藥都可以隨意買到,只有一家人民同泰連鎖藥店針對『尼美舒利』一種成分的退燒藥要求提供醫生處方。店員稱,前一段時間總公司已經對下屬的各個藥店下達了通知,購買含有『尼美舒利』成分的退燒藥必須要有醫生的處方。但是,現在醫院基本不給患者開這種退燒藥,所以,含有這種成分的退燒藥現在很少賣。店員還建議記者不要隨意給孩子服用退燒藥,如果孩子發燒沒超過38℃,最好還是用物理方法降溫,並給記者推薦了中藥成分的外用退熱貼。
據了解,目前藥店內出售的退燒藥大致可分為西藥、中成藥和外用藥三大類,品種繁多。僅含西藥成分的退燒藥就多達上百個品種,但主要成分大多是布洛芬、乙?氨基酚、芬布芬、尼美舒利、阿斯匹林等。經營藥店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店裡的退燒藥有上百種之多。此外,很多消炎藥和感冒藥的說明上也都標有解熱退燒的作用,如果將這些藥也算上的話,退燒藥的品種能達到四五百種。
用退燒藥如同吃飯 想怎麼吃就怎麼吃
『隨意賣隨意買』是目前退燒藥市場的總體現狀,而『圖方便』則是目前國人在藥店裡買藥的主要原因。據了解,在目前看病難、看病貴的大背景下,『自己當大夫給自己開藥』成為很多人的首選治療方式,退燒藥則成為很多家庭治療感冒的家庭常備藥。
『現在帶孩子去一次醫院最少得一上午的時間,排隊掛號、抽血化驗、開藥、點滴這一套下來孩子和大人都被折騰的夠嗆。如果光折騰也就算了,到醫院給孩子看一次感冒發燒,就算是不打針,單是一圈檢查沒有200元錢下不來,這還不算打車費和請假扣的工資。』提起帶孩子看病的經歷,市民王女士叫苦不迭。她說以前孩子每次發燒她都要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後來實在是折騰不起了,就乾脆在家裡自行治療,反正退燒的、消炎的、抗病毒的藥店裡都有,有時不明原因就幾樣一起用,總會有一樣是對癥的。王女士說她家裡的小藥箱品種齊全,各類藥不下百餘種。
市民金先生談起退燒藥自稱『很矛盾』。金先生說,很顯然嚴格管理不隨意買賣是『正途』,是對國民負責也是對國家負責,但是有需求就會有市場。『你們可以調查一下,現在的成年人有誰會因為感冒發燒到醫院裡的排隊掛號?基本上都是自行解決。前些日子我公出去北京發燒了,我感覺是嗓子發炎,可走了好幾家藥店買抗生素,都要求出示處方,沒有處方說什麼也沒用。我一方面在感嘆首都藥品經營管理到位的同時,一方面也真是覺得不便,那次就是一直挺到回哈爾濱纔買藥吃上。』金先生認為藥店裡藥品的嚴格管理,配套的應該是徹底解決就醫難就醫貴的問題,否則『嚴管』就有些不切實際。
記者了解到,看廣告吃藥、聽推薦吃藥是目前市民用藥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正因為不去醫院就診,不明病因用藥,很多人都是采用『多管齊下』的方法,退燒的、消炎的、抗病毒的、支原體的一起上。也有很多市民因為不了解藥品的成分,造成重復用藥的現象。記者在哈爾濱市藥店普遍出售『安瑞克』(成分為布洛芬)說明書中看到:『與其他解熱、鎮痛、抗炎藥物同時可增加胃腸道的副作用,並可能導致潰瘍』『24小時服用不超過4次』。但采訪中很多孩子家長都告訴過記者,『護彤』與『安瑞克』同時用過,而『護彤』的主要成分就是另一種解熱鎮痛藥對乙?氨基酚,與布洛芬的作用基本一樣。
退燒藥治標不治本 亂降溫易貽誤病情『對於一位發燒的患者,臨床醫生是輕易不會使用退燒藥的。首先是要查明導致發燒的病因,然後針對病因用藥治療,「燒」自然就會消退。只有在患者病因不明,且高燒又會危及生命的時候,醫生纔先使用退燒藥將患者體溫降下,然後再繼續查病因。』聽了市第一醫院主任藥師歐陽郢這樣說。這些在家門口的藥店隨意就可以買到的各類退燒藥,在醫院裡的使用竟是如此嚴格。歐陽郢說也並非因為退燒藥有副作用,而是盲目『退燒』會嚴重影響對患者的治療。
據介紹,引起發燒的原因很多,人們最常說的『感冒發燒』就有多種原因,是由於病毒引起還是細菌引起?如果不明原因,盲目是用藥將體溫降下來,實際是適得其反,反而把疾病的標志給弄沒了,不發熱了並不代表著病就好了,這是最明顯的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另外,據醫生介紹,發燒並不單純是件壞事,人體在發熱時免疫功能會明顯增強,有利於清除病原體和促進疾病的痊愈,這就是最簡單的人體的白細胞與病毒或是細菌作戰的過程。
對於退燒藥的副作用,歐陽郢說:退燒藥的最關鍵問題不是其副作用,而是濫用。他說,所有的藥品都會有副作用,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是藥三分毒』,不能說因為藥品有副作用而不使用藥品。一般臨床上,醫生用藥會本著熟悉的原則,不論是『老藥』還是『新藥』,醫生越是熟知其副作用,在使用起來纔能越好規避其用藥風險。有時醫生也會考慮到藥品的副作用,而建議采取一些輔助的措施。比如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醫生會囑咐在飯後服用;使用腎毒性藥物會叮囑患者多喝水;如果長期服用對肝功能有影響的藥物,醫生也可能會配用保肝護肝的藥品。
如果說成年人發燒還能做到『觀察觀察』的話,現在很多家長對於兒童發燒簡直『談燒色變』,不管什麼原因,一定要先把『燒』退下來,要不會燒壞了腦子燒壞了肺就是一輩子的事。對此醫生明確表示,腦膜炎和肺炎不是發燒『燒』出來的。據兒科專家介紹,退燒的方法有很多,物理降溫、外用的退熱貼、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成藥都可以,即便是現在大家談及色變的尼美舒利、布洛芬、對乙?氨基酚等成分的藥物也不是不可以使用,關鍵要看什麼時候用,怎麼用。據了解,嬰幼兒的體溫中樞發育還不健全,所以更容易出現高燒,甚至驚厥的現象。不能隨意使用退燒藥,並不是說在孩子高燒39℃、40℃時也不能使用,而是要遵從醫囑正確地使用。
『現在有些患者總是認為自己就是醫生,自己給自己開藥方,總認為進了醫院就會被要求作各種無用的化驗和檢查,這也是目前抗生素、退燒藥等處方藥能在藥店裡隨意買賣、並被大多數人認可的原因之一。其實感冒發燒的病因有很多,化驗血常規就是一種最清晰有效辨明病因的方法,明確了方向纔能對癥下藥。可是就這個血常規的化驗會引起很多患者的不滿。藥店裡隨意買藥表面上看是方便了,實際盲目用藥會貽誤病情。』記者在采訪時,多位臨床醫生這樣說。
處方藥可隨意買賣 已非單一醫療問題
『目前管理部門對各類退燒藥買賣的管理的確不夠嚴格。』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員這樣說。據介紹,嚴格地說,只要沒有標注『OTC』字樣的藥品都屬於處方藥,都必須憑借醫生的處方纔能購買。按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的《藥品流通監督管理辦》,市民到藥店去購買處方藥時,必須出具醫生處方,如果是單方(一張處方上只有一種藥品),藥店要收存處方,並做相關登記後,纔能根據處方上開出的藥量出售藥品;如果患者出具的是復方(醫生一張處方上開具多種藥品),藥店應根據處方進行登記,並留存購藥者的身份證號碼及聯系電話。但是顯然藥監部門的規定現在在哈爾濱市的很多藥店都形同虛設。
據介紹,在國外藥店裡能買到的都是些類似於『糖果』的非處方藥,而處方藥都在醫院內經銷,這自然就不會存在處方藥監管的問題。目前我國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國民就醫難的問題,所以處方藥纔會被允許在藥店內經營。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各類藥店的絕大部分利潤正是來自處方藥,如果嚴格執行藥監部門規定,那藥店就等於把顧客拒之門外,藥店也很難維持,這是目前中國就醫現狀下的客觀現實。與此同時,還有另一種觀點存在,現在醫院裡的醫生都能規范地使用退燒藥嗎?已經造就了一個全球輸液大國的中國醫院,再成就一個退燒大國不在話下。
所以,大退燒與大輸液一樣,已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醫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