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7日訊 春節長假後,哈爾濱市一些白領突然出現這樣一些現象:感覺到自己總是處於焦慮狀態,不願意與同事接觸,擔心自己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更不願意與陌生人說話……
春節過後,哈爾濱市一些白領回到工作崗位後突然莫名奇妙地感到焦躁不安,經常懷疑、擔心大家在背後議論自己,甚至不願出現在公共場合,害怕自己處於被關注的焦點,更有意回避出席一些同事、親友之間的聚會場合。心理醫生說,這些白領患上了『社交恐懼癥』。
癥狀:怕與陌生人說話
社會交往本來是人類最主要的活動之一,但由此而產生的焦慮和恐懼卻讓很多人無法適應,甚至為此焦慮成疾。
社交恐懼癥,又名社交焦慮癥、見人恐懼癥,是恐懼癥中最常見的一種,約佔恐懼癥病人的一半左右。社交恐懼癥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懮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有些患者對參加聚會、打電話、到商店購物或詢問權威人士都感到困難。出現這些癥狀的患者在心理學上被診斷為社交焦慮失協癥,是焦慮癥的一種。
一般人對參加聚會或其他會暴露在公共場合的事情都會感到輕微緊張,但這並不會影響到他們出席。真正的社交恐懼癥則會導致無法承受的恐懼。一些嚴重的病患甚至會長時間把自己關在家裡孤立自己。
據哈醫大四院心理科主任、主任醫師張磊晶介紹,社交恐懼癥患者總是處於焦慮狀態,他們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與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場所出現,對他們來說都是一件極其恐懼的事情。
在心理障礙疾病中,患社交恐懼癥的人數僅次於抑郁癥、酗酒者名列第三。近年來,『社交恐懼癥』在我國的患病人數也在激增。張磊晶介紹,哈爾濱市近年來患有這類疾病的人也有所增加。從患者的年齡上看,年輕人相對較多,剛昇入大學的大一學生和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白領患病相對多一些。
治療:心理療法和藥物並舉
心理醫生介紹,治療『社交恐懼癥』可以分為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個部分,病況較輕微的人只需要接受心理治療,醫師會為病人做心理建設並在諮詢的過程中了解病人產生社交恐懼癥的主要原因,從癥結點加以開導,幫助病患建立起自信心。若是病情較嚴重,醫師則會配合藥物治療。根據病情不同,通常經過自治療法和專業治療兩個階段。
預防:主動放松自己
就如何預防『社交恐懼癥』,心理專家提出了一些建議。
專家指出,有『社交焦慮癥』癥狀的人通常可以采用主動放松自己、笑對生活壓力等方式來緩解自己的心態。盡量要先主動同別人講話,開始可以是熟人,慢慢到不太熟的人,然後到陌生人;說話聲音要大,雖然剛開始可能會有點誇張,還會有顫音,但越是開始困難,患者得到的信心也就越大。多觀察別人或看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了解一些表達的方式和詞語,會對有癥狀的人很有益處。
有些人天生性格內向,不喜歡把自己的所有感情都表現出來。所以只要能夠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交流,做到把社交作為一種工具,而不是目的就可以了。
對於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可以盡量讓自己有意識地多參與社會活動和集體活動,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通過社會實踐來盡快積累和豐富自己的社會知識、社會經驗。對於剛剛進入高校的大學生來說,應該通過有意識地接觸同學來豐富自己的社交面,學校也應該多組織班會等大型活動,讓學生們通過集體活動來增加自信,樹立信心,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打下基礎。
心理專家最後指出,人際交往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自我的發展、心理的調適、信息的溝通、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人際關系的協調,都離不開良好的人際交往,所以要正視自己,克服社交心理恐懼相當重要。把自己放到人流中去,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盡自己的一點責任,不要再為自己的一點小事而耿耿於懷,為自己松綁,也為人生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