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傾心鋼鐵展赤誠——記西鋼集團副總經理李良玉
2011-02-27 10:45:57 來源:東北網  作者:謝國飛 楊林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7日訊(謝國飛 記者 楊林川)李良玉,現任西鋼集團副總經理,長期負責集團公司的科技工作。作為一名從事鋼鐵冶金工作30多年的老兵,他為企業的科技事業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多年來,他主持了集團幾十項技改、技措和產品研發項目的實施,為西鋼的新產品開發、工藝技術改造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淳朴、勤奮、專研是李良玉的品質

  采訪李良玉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他高大魁梧的個子,熱情淳朴的性格,但並不善於表達自己。由於長期在科技研究的一線工作,他的兩鬢早已斑白,一張嘴就總是談起業務,項目實施和科技研發等等專業術語,他的語速很快,眼光准確而敏銳,表現出一個科技工作者深厚的業務功底。當談起他為企業做出的貢獻時,他卻總是說:『這些成績都是在苗總的正確領導下,企業廣大科技工作者刻苦鑽研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的,我個人只是起到一個牽頭作用,應該多寫寫他們的功績。』

  李良玉畢業於鞍山鋼鐵學院冶煉系,在大學學習期間他刻苦專業學業,在專業學習的時間裡深積厚蓄,每次到外地實習他從來沒有心情游山玩水,他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工序流程的熟悉上,放在生產實際問題的鑽研上,經常和工人們一起在生產線上作業,遇到不懂的就虛心求教,老師傅們都喜歡這個乾活朴實,認真的小伙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迸發出的是知識的火花,李良玉以優良的成績成為同學中的佼佼者。

  到西鋼工作以後,李良玉從普通的技術員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先後完成了二煉鋼廠供電系統調整,爐體砌築改造,三十六位底盤設計安裝等科研項目。為了研發新產品,他連續半個月泡在生產現場,跟蹤每一爐鋼水,從抽樣到化驗、測量爐溫和工人在一起摸爬滾打,終於順利完成了產品開發任務。1992年,李良玉被評為西鋼集團優秀知識份子。

  李良玉一直倡導科技創新,是西鋼集團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

  眾所周知,科技進步是一個企業立足市場的重要保證,也是一個企業的生命力所在。1996年李良玉被任命為西鋼集團副總工程師、科技部長,全面主管企業科技工作。走上領導崗位之後,李良玉以其深厚的專業技術素養和敏銳的行業眼光挑起了集團公司科技進步的重擔。

  2001年,根據國內外市場的變化形式李良玉意識到西鋼幾十年一貫制的產品體系必須要進行重大變革。三級螺紋鋼的研發必須擺上日程。此時,國內市場仍然是二級螺紋鋼主打市場,三級螺紋鋼雖然有所應用但並不廣泛。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開發三級螺紋鋼是否能夠有市場,企業是否具有相應的的技術能力,這些都是問號。但李良玉堅持認為三級螺紋鋼的市場前景十分可觀,企業必須盡快研發,纔能佔據市場先機。三級螺紋鋼是國家大力推廣應用的新產品,也是建築行業的昇級換代產品,各個鋼鐵生產企業都陸續進行了開發工作,但每個鋼鐵企業的生產工藝不盡相同,並且各有其自己的特點,其生產工藝都作為技術秘密加以封鎖。李良玉作為項目負責人,帶領他的技術團隊,立足西鋼的力量,獨立完成了產品的開發。第一批產品在時間緊數量大的情況下應用於哈爾濱的華旗飯店、會展中心。以後廣泛用於哈大高鐵、哈爾濱地鐵工程,伊綏高速公路工程,沈陽地鐵工程等東北地區的重點工程,受到了用戶的好評。目前該產品已經成為西鋼的主要效益點。從2002年開始已累計生產HRB400鋼筋100萬噸以上,僅2009年就生產了HRB400鋼筋32萬噸。2002年三級螺紋鋼產品開發成功進入市場後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該項目被黑龍江省政府評為新產品開發一等獎。


  隨著建築工程自動化程度和建築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建築用鋼材的自動化加工和商品化供應,逐漸成為建築鋼材的發展趨勢。李良玉通過對市場信息的掌握提出了建設鋼筋自動化成型加工及配送中心的方案並組織實施。項目將鋼材運輸、倉儲、加工、配送、應用信息等環節進行整合,進行一體化工業生產,通過研究計算機控制系統、機械加工系統、配送管理系統,設計並建設集鋼筋形狀設計、成型加工、配送為一體的自動化生產線,完成商品化鋼筋自動化成型加工及配送工藝及應用。改變現在鋼筋人工彎曲成型、人工箍筋成型和鋼筋?鋼筋人工綁紮方式,實現機械化自動加工。配送管理系統主要開發從設計圖紙摘圖到將商品成型鋼筋配送至工地的整個生產流程和信息的管理系統。該項目的投入運行填補省內及東北地區空白,被列為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計劃,李良玉作為鋼筋自動化加工專有技術持有人,參與起草了YB/T4162-2007《鋼筋混凝土用加工成型鋼筋》標准;該項目獲得了黑龍江省2009年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西鋼礦業公司的工程,對西鋼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露天轉井下開采工程難度大。國家把該項工程技術的研究列為『十一五』的重點攻關課題。他以超常的思維提出了重要的技術觀點和方案,他又組織了對該方案的論證,最終得到了國內權威采礦專家的認可。原來被國內權威設計院認定只能達到年產100萬噸的井下工程一舉躍昇到200萬噸的生產規模。該工程正在緊張的施工過程中,該項工程於2006年開工,工期4年。預計2010年末投產。該工程對於建設原料基地,提高企業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0年該項目經遼寧省科技廳組織鑒定。專家組認為該項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對全國的同類礦山有指導意義。

  第二軋鋼廠是80年代投產一條全水平軋機的棒材生產線,設計年產能15萬噸,雖然經過不斷的技術改造,年產達到了60萬噸,但是由於整個生產線的工藝結構沒有根本變化,制約了產能、技術經濟消耗指標、產品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和改善。隨著煉鋼120噸轉爐的投產,煉鋼產能更加集中,軋鋼工序成為制約整個生產的薄弱環節。針對這種情況,李良玉經過詳細的調研,率先提出了二軋鋼廠的工藝結構系列改造的思路。在加熱工序新建棒材12米加熱爐,使軋鋼用坯料長度由6米增加為12米。對冷床系統改造。增加飛剪後加速輥道長度和冷床長度,冷床由原來的66米改為102米,解決了軋制提速、提產的制約環節。通過一系列改制措施的施行,生產線小規格鋼材日產提高384噸月產同比最高增加11242噸,年創效益近千萬。

  連鑄坯的熱送熱裝工藝是國家『十五』期間大力推廣的節能技術。李良玉主動承擔了該技術在西鋼的推廣任務。李良玉提出改變連鑄坯的質量檢驗流程和方法,縮短了信息流轉的周期,由原來的每次判定時間20分鍾縮短到8分鍾之內。他還結合企業工序銜接的實際改進了連鑄坯的熱送路線,開闢了轉爐鋼廠到棒材軋鋼廠的鐵路電動平車的送坯工藝,送坯時間由原來的15分鍾縮短到3分鍾。這一系列的技術措施保證了西鋼熱送熱裝水平不斷提高。熱送率由76%提高到95%,熱送溫度達到500℃以上,軋鋼廠每噸鋼材可節約燃料消耗6元,年創效益400萬元以上,累計創造效益3000萬元以上。該項目獲得2000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多年來,李良玉堅持不懈的耕耘在企業科技一線,是公司質量、環境和安全及職業健康管理體系的管理者代表,在他的主持下,西鋼集團通過了質量體系的認證和三體系的整合,極大地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西鋼產品也成為全國第一批獲得國家免檢產品資格的企業、主導產品獲得冶金實物質量金杯獎。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