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通過大力建設現代農業,確保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解決好13億國人吃飯問題。綏化作為產糧大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該怎麼做,倍受媒體的關注。市委書記朱清文作為黑龍江代表團的人大代表,於3月5日到6日接受了新華社等國家級新聞媒體的采訪。本網現將新華社等國家級媒體的采訪報道進行轉載。
用現代農業『填滿』13億人的『飯碗』
新華網北京3月5日電 (記者 鄒大鵬 徐博)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綏化市委書記朱清文在聽取了政府工作報告後表示,報告強調通過建設現代農業的方式確保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改變『靠天吃飯』的困局,找准了『解決13億國人吃飯問題』的『關鍵詞』。
作為來自農業地區的代表,朱清文說,報告中提到『全面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農村土地開發整理,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加快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既是為糧食增產、穩產,保障糧食安全找准了『脈搏』,也為農民增產、增收創造了條件。
『綏化市目前的糧食產量達到269億斤,等於為全國每人貢獻了近16.8斤糧食,多年來穩產的關鍵就是靠國家對現代農業的投入。』朱清文代表介紹說,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是發展設施農業、科技農業、規模農業和園區農業,一方面在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科技創新普及和土地規模化經營方面創造穩產、增產現實條件,另一方面深挖包括農產品加工在內的各個農業產業鏈鏈條,形成高經濟附加值的產業鏈,促進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
報告中『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災減災能力』,『新增補貼重點向主產區、重點品種、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傾斜』,『大力發展畜牧業、漁業、林業以及農村非農產業』,『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措施都為現代農業的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橕。
朱清文認為,農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基礎產業,同時也是倍受自然災害威脅的風險產業。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中央1號文件連續多年把政策支持的觸點鎖定在『三農』問題上,這對發展現代農業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
他建議,國家應在『農業特區』建設上加大扶持力度,尤其對糧食主產區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機械化普及、農業技術推廣、創建高產田和改造中低產田、強化鄉村兩級政府服務體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轉自新華網)
進一步鞏固提高糧食產能
中廣網北京3月5日消息(記者喬仁慧) 黑龍江省綏化市是農業大市,更是產糧大市。目前綏化糧食產量達到269億斤,佔黑龍江全省四分之一強,為全國每人貢獻16.8斤糧食。全國人大代表、綏化市委書記朱清文表示,綏化將進一步鞏固提高糧食產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發展設施農業。一是抓好以水源建設為重點的水利工程建設。重點完成閣山水庫、永安渠首二期等大型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有效提高蓄水能力;對現有蓄水工程進行清淤擴容、整修配套、除險加固,達到旱能灌澇能排標准;加強呼蘭河乾支流控制性工程建設,提高呼蘭河流域水資源控制能力和保障能力。同時增打抗旱水源井,新建灌溉示范區,提高旱田灌溉能力。二是抓好以大農機作業為重點的農機化建設。農機作業合作社發展到290個,穩定增加拖拉機、大中型配套農具、聯合收割機數量,擴大農機作業規模和范圍,盡快提高全市農機總動力和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三是抓好以造林綠化為重點的農業生態建設。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平原造林綠化要求,突出抓好村屯綠化、道路綠化、農防林建設,為農業的穩產高產提供生態保障。四是抓好以培肥地力為重點的土壤工程建設。深入實施『沃土工程』和黑土區保護工程,鼓勵農民多積、多造、多施農家肥和發展綠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力推廣深松整地和秸稈根茬還田、過腹還田,秸稈還田率達50%以上。鼓勵扶持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建設專業積肥公司,開展測土配方施肥,使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1250萬畝以上。
2.發展科技農業。實施三項工程:一是技術組裝工程。以模式化栽培重點,應用水稻大棚育秧、玉米通透栽培、大豆小壟密植、病蟲草害生物防治等一批高效性、適用性技術,並以糧食高產創建核心區為前沿陣地,實現新技術點上試驗與面上推廣的對接、引進和創新的對接、省內專家指導與區內科技人員自我開發的對接,促進糧食生產新技術向大范圍、高層次邁進。二是科技節本工程。大范圍采取水田池埂塑化、渠系硬質化、旱田噴灌、水田控灌、測土配方施肥等節地、節水、節肥等措施。三是保護地工程。在玉米、水稻等主栽作物中大面積推行保護栽培模式,重點推廣玉米地膜覆蓋、育苗移栽和大棚育秧率、超早缽育等保護地栽培模式,大力發展反季菜,擴大溫室大棚種植面積,使之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長點,同時把農業技術區域中心站建設好,發揮起示范引帶功能,通過科技之冬、科技大集、科技下鄉等形式推動科技入戶,把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送到農民手中。
3、發展規模農業。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賦予農民更大的自主經營權,鼓勵農民采取轉包、出租、轉讓、入股等方式,組織化、規范化、長期化地推進土地流轉,一方面讓少數人多種地種好地,通過種田能手、專業大戶和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讓多數人不種地也增收,使農民從種植業中解脫出來從事養殖業、勞務業和其他各業,實現多元增收。在農合組織建設上,我們將采取供銷社領建、龍頭企業帶建、農民經紀人創建、與科研部門合建、有關部門幫建等形式,繼續培育壯大股份合作公司、專業協會、合作社、學會研究會、聯合體為代表的專業合作組織群體,鼓勵扶持農合組織建設標准化生產基地、興辦加工企業、發展物流貿易,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使一批農合組織成為經營實體和法人實體。全市目前現有的49個大型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已全部成為土地規模經營的主體,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已經達到5000多個,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424.4萬畝,佔農戶承包面積的20%,參與流轉的農戶18.82萬戶,佔土地承包戶數的20%。十二五期間,將更多地通過合作組織牽動、能人帶動流轉、企村共建流轉等形式,進一步擴大規模經營面積,通過規模經營促進集約經營。
4、發展園區農業。園區農業是綏化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全市先後啟動實施了三百工程"(百萬畝玉米高產攻關工程、百萬畝大豆模式化栽培工程、百萬畝水稻提檔昇級工程,)和"慶北綏"水稻、"肇蘭青"玉米、"海綏北"大豆等糧食高產攻關項目,各類高產創建面積達到800萬畝。高產園區的總產達到120億斤,等於用三分之一的耕地創造了二分之一的產量。十二五期間,進一步擴大農業高產園區面積,建設西部玉米噸糧田示范板塊、東部水稻高產示范板塊、中北部高油大豆示范板塊,形成以高產示范帶動單產提昇、總產增加的糧食增產格局。 (轉自中廣網)
抓好現代農業的強基固本工程
中廣網北京3月6日消息(記者喬仁慧)農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基礎產業,同時也是倍受自然災害威脅的風險產業。采訪中,全國人大代表、綏化市委書記朱清文表示,作為來自農業地區的代表,他對這一點感受尤為深刻。
他說,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支持力度越來越大,中央1號文件連續多年把政策支持的觸點鎖定在『三農』問題上。從這次人代會的幾個主要文件看,無論是《政府工作報告》,還是國民經濟計劃和財政預決算兩個《草案》,都充分體現了對『三農』的重點支持和傾斜,支持傾斜的口徑更大、項目更多,也有含金量,為此感到振奮和欣喜,按照這樣的力度繼續支持下去,農業現代化大有希望,農村大繁榮大有希望,農民奔小康大有希望。
『農業既是基礎產業,也是風險產業』 ,核心意思是,我們的農業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受制於自然災害的『風險農業』,還是靠天吃飯的『雨養農業』,還是效益系數偏小的『低效農業』。從全國看,近幾年西南、華南、華北、東北等主要農產區連續遭受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重創,嚴重威脅糧食安全,也嚴重影響農民收入。和全省一樣,綏化連續實現了大豐收,糧食產量連續7年上臺階,2010年達到269億斤,佔全省比重由1/5弱提高到1/4強,但這並不等於綏化農業的基礎就有多麼堅實,2004~2010年,雖然年年增產,但也是年年受災,其中2007和2009年兩年災還比較重,即使是年景最好的2010年,也出現嚴重春寒內澇導致播期拖後10天,幸好後期『自老山』纔確保成熟。
他說,從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穩定增收的角度看,農業必須是靠得住的產業。農業怎樣纔能靠得住?我看就是要強基固本,從現代農業建設的最基礎環節和最基本要素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強化配套組裝,全面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實現綜合產出的又穩又快增長。
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題中應有之義。農業設施也是重要的基礎設施,關系到糧食安全能否保障、農民增收能否穩定、農村發展能否持續,希望在國家層面,能夠進一步提昇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作為重中之重納入日程,納入計劃,像推進道路、電網等國計民生工程那樣,在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上進一步體現傾斜。 (轉自中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