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9日訊 農歷二月二,當別人在和家人團聚時,市文物管理站管理部主任畢叢良卻忙碌到深夜。望著書桌上200多頁圖紙,他長長地松了一口氣。經過14年踏查、搜集、編撰和校對,我市第一部文物地圖的編制工作已基本完成,近期將出版。專家認為,此舉將喚起大眾對文物的自覺保護意識,為後人研究不可移動文物提供了珍貴資料。
記者看到,在200多頁地圖上密密麻麻地做了各種標記,其中不僅有索菲亞教堂和文廟等耳熟能詳的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遺址。所有的文物點都配上了詳細的圖片、簡介以及坐標和保護狀況。據了解,該地圖共記錄1047處文物點,包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6處,此外是古城址和古遺址。在地圖中還有200多處遺址被標明已經消亡,目前僅保留原貌和當地采集文物標本的照片。
畢叢良告訴記者,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剛參加工作的他就和老同事們開始為地圖的編寫做准備。但因資料不齊、人員和資金緊缺等原因,編撰工作不久被迫停工。直到1997年,編寫組纔正式成立。
編寫地圖必須要進行野外調查。提及當時的情況,畢叢良記憶猶新,『當時的條件很艱苦,不僅相機和測量工具落後,就連住行都成問題』。畢叢良說,因為大部分遺址都在野外,野外宿營對考察人員來說是家常便飯,夏天被蚊蟲叮咬,冬天圍著篝火取暖。
到2007年第三次文物普查開展後,定位儀、紅外線測量尺和筆記本電腦等高科技設備武裝到每位考古人員身上,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由於城市及周邊地區發展太快,很多地域名稱發生了根本變化,有的甚至已經消失。有一次,為找一處名叫『半拉城子』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畢叢良在顧鄉一帶轉悠了半個多月。找老人問情況,拿出老城區圖一點點對比,最後步行實地測量。結果發現遺址原來在工農大街北側纔幾百米遠。而這個位置和以往資料上記載的數據差出了三公裡。
編撰一部地圖為啥要這麼長時間?市博物館館長杜赤說出了答案,收錄進地圖集的文物點,都是較有特色的古遺址、古建築等文物。因此,這些文物的資料要求絕對准確,一個數字都不能出偏差,沒有照片的必須補拍。同時,如果修改文物點的一個信息,就要把以前做好的相關信息再重新編排,僅這一樣工作就極耗費時間。
文物地圖的出現讓眾多文物保護志願者振奮,但同時也有所擔懮:地圖會不會間接給不法分子提供破壞文物的線索?市文物管理站站長劉雲纔對此認為,出版哈爾濱文物地圖,是為了讓我市更多的文物點在市民中普及,從而促進當地居民的文物保護意識。有些遺址在當地公布後,原本不知情的村民都會為此驕傲,並自發組成義務文物保管員隊伍,對協助文物部門進行保護和看管起了重大作用。
劉站長認為,作為哈爾濱市的第一部文物地圖,該站還考慮在出版的同時配上光盤,方便攜帶使用。屆時,它不僅為考古工作人員提供了珍貴資料,同時也為國家制定文物保護法規和建設部門選址及規劃設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從而避免在生產建設中造成對文物的不必要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