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十一五』牡丹江新農村建設步伐紮實邁進
2011-03-14 14:14:17 來源:牡丹江市政府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十一五』期間,牡丹江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在『少取、多予』政策指引下,出臺了一系列惠農富農政策,牡丹江市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為農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和昇級換代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新農村建設步伐紮實邁進。

  一、農民收入更加豐厚

  『十一五』以來,中央不斷加大統籌城鄉力度,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框架體系,各項惠農政策陸續出臺。 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結束了持續2600年的種田交稅歷史。各類種養補貼出臺、『新農合』廣泛覆蓋,『新農保』開展試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減免等。進一步推動農民增收,農民的腰包真正鼓了起來,為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拓展消費領域提高了保證與動力。2010年,牡丹江市農民人均純收入9363元,比2005年增加5278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長18.0%。2010年,牡丹江市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207元,比2005年增加2545元,是2005年的2.0倍,年均增長14.4%。『十一五』時期成為農村收入和消費快速發展的一個『黃金期』。

  二、消費結構日趨優化

  隨著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消費觀念的改變,牡丹江市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發生了一系列喜人變化,吃的比重下降,穿、用的比重基本穩定,家庭設備用品、交通通訊支出的比重普遍上昇,消費由生活型向享受型和發展型轉變。

  一是享受型和發展型消費增速超過生存型消費。2010年,基本生存資料中的人均食品和衣著支出水平比2005年增長99.6%,家庭設備、交通通訊支出增加更快,分別比2005年增長123.2%和120.5%。

  二是享受型和發展型消費支出的比重上昇。2010年,全市農村居民家庭設備用品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7%,比2005年上昇0.5個百分點。交通通訊比重為10.8%,比2005年上昇1.3個百分點。改善居住條件,追求生活便利,提高生活質量,成為農民生活中新的消費熱點。

  三是貨幣消費支出比重逐年提高。農村居民在貨幣收入增多和購買力提高的基礎上,商品性消費增加,家庭對社會的依賴程度提高。牡丹江市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現金支出額,由2005年的人均2419元提高到2010年的人均4882元,增長101.8%。

  三、飲食更加健康

  2010年,牡丹江市農民人均用於食品的消費支出為1839元,比2005年增加884元,年均增長14.0%,其中現金支出1599元,比2005年增長1.1倍;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5.4%,比2005年下降0.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更加注重膳食的合理搭配,飲食衛生觀念逐漸進入農村家庭。在食品消費中,人均用於主食消費支出的增幅明顯低於副食和其他食品消費支出。從食物消費量看,糧食消費量略有增加,2010年人均消費糧食198.1公斤,比2005年增長11.9%;豬、牛、羊等肉禽人均消費18.8公斤,比2005年增長19.0%;動植物油產品消費11.1公斤,比2005年增長31.8%,蔬菜及菜制品75.2公斤,與2005年基本持平,奶、蛋及其制品11.4公斤,比2005年增長9.6%;瓜果類消費34.4公斤,比2005年增長30.8%;豆制品消費比2005年增長近兩倍。食品消費水平和質量改善,飲食結構更趨合理。

  四、衣著消費更趨時尚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民衣著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衣著消費基本實現了成衣化和時尚化,說明了農民衣著消費更注重時尚、美觀。農村居民衣著支出額不斷增加。2010年,牡丹江市農民衣著消費支出人均為525元,比2005年增加295元,增長128.3%。其中,人均購買服裝類支出350元,佔衣著消費支出比重為66.7%;鞋類支出138元,佔衣著消費支出比重為26.3%。


 

  五、居住環境更為舒適

  寬敞舒適的住房一直是農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目標,新一輪改善居住質量的住房投資開始成為農戶生活投資的重點。2010年,牡丹江市農村居民人均用於居住類消費支出為895元,比2005年增長83.1%。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選擇在城鎮購置商品房,農村新建住房也大多設施齊全,外部裝飾和內部裝修質量明顯提昇。2010年,在人均居住面積增加的同時,居住質量也有較明顯的提高,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價值由2005年的7163元提高到2010年的15373元。農村居民住房有衛生設施的戶數、有空調或暖氣設施的戶數均有所提高,家庭室內裝飾裝修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六、交通通訊更添便利

  隨著國家對交通通訊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現代交通、通訊給農戶生產、生活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方便,同時也促進了農村消費水平的昇級。2010年牡丹江市農民用於交通和通訊的支出人均為561元,比2005年增長120.9%。交通方面,2010年初受國家出臺大幅度降低汽車購置稅和汽車下鄉、汽車以舊換新等政策的影響,摩托車、自行車等傳統家庭交通工具消費量日漸下降或增幅不大,而家用汽車消費趨熱,2005年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為0臺,到2010年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1臺,從無到有。通訊方面,移動電話新產品不斷推出和價格的大幅下降,吸引了更多農民購買,農民擁有移動電話數量迅速增加,成為通訊消費支出的新亮點, 2010年,每百戶農民家庭擁有移動電話150部,比2005年增長1.2倍。

  七、家庭用品更上檔次

  2010年,牡丹江市農民人均用於購買家庭設備和用品的支出為192元,比2005年增長122.7%;每百戶擁有彩色電視機90臺、電冰箱60臺、洗衣機80臺、影碟機50臺、熱水器10臺、家用計算機20臺。在保證生產和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購買各種中高檔家用電器成為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又一個重要標志。

  八、教育、醫療更有保障

  2010年農民人均學雜費支出174元,比2005年減少58元,下降25%。農民教育支出逐年下降,主要是由於國家減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政策引導所致。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費需求依然不斷增加,2010年農村居民文化教育、娛樂用品消費人均支出563元,比2005年增長40.1%,文化、體育、娛樂服務消費人均支出64元,比2005年增長166.7%。

  2010年牡丹江市農民人均醫療保健費用支出499元,比2005年增長140%。其中,醫療保健用品消費支出241元,比2005年增長151%,醫療保健服務費人均為258元,比2005年增長130.4%。醫療保健消費的快速增長,一方面是由於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廣泛覆蓋(2010年農民新農合參保率已超過98.9%),另一方面是農村居民對自身健康及保健的意識大大增強。

  過去的五年間,牡丹江市農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展望『十二五』,未來五年應把握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機遇,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特色農業,著力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拓寬農民的生活消費領域,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使全市農村居民整體生活水平再上新的臺階。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