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探秘世界震區的冰城救援隊 專家:我國核電站可自動停堆
2011-03-16 09:52:22 來源:生活報  作者:張帆 高春陽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赴日參與救援的劉如山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黑龍江新聞網訊 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發生9.0級地震,地震、海嘯、核泄漏的災難接連而至,災區的慘烈景象再次刺激了無數地球人的神經,巨大的災難面前,救援災區是全人類義不容辭的責任。

  13日,中國國際救援隊抵達日本地震重災區岩手縣大船渡市迅速展開救援,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劉如山的身影出現在了災區現場。

  同日,從新西蘭地震災區完成救援任務的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餘世舟返回哈爾濱。

  為什麼哈市的專家總會在第一時間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地震災區?作為中國地震工程學的發源地,『藏身』於哈爾濱的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鮮為人知,但這裡卻一直在默默地發出著影響世界的舉動和聲音。

  15日,記者走進了在世界同行業領域內享有盛譽的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揭開這個值得冰城引以為豪的研究所的神秘面紗。

  工力所先後

  走出8位院士

  走進哈市學府路29號,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帶著一股古朴的神秘感襲來,這就是『藏龍臥虎』的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簡稱工力所)。  

  『作為以地震工程為主業的科研機構,工力所在開展科學研究之外,還承擔著抗震救災的社會責任。』李山有是工力所的副所長,他告訴記者,工力所幾乎所有科研人員的足跡踏遍了世界每一個地震災區。

  工力所成立於1954年,原名為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1962年因承擔國防任務(核反應堆動力分析)而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工程力學研究所。1966年邢臺6.8級地震發生後,國家對地震工作開始重視,工力所重點研究方向調整(地震工程)。1984年正式劃歸到國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為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工力所是最早在國內開展地震工程研究的機構,也是中國地震工程學的發源地,在地震工程幾乎所有領域都是先驅。』李山有說,工力所是我國唯一以地震工程為主攻方向的國家公益性研究所。在工力所工作或從該所走出去的評上院士的有8位。現任孫柏濤所長是國際地震工程協會的中國國家代表,而該所首任所長劉恢先院士被國際同行尊稱為三個世界地震工程之父之一,專家謝禮立院士曾當選過國際地震工程協會的執行理事、副主席。

  工力所救援專家

  達200餘人

  對於該所的地震專家,無疑正在參與日本震後救援的劉如山最受到關注。李山有介紹,劉如山在日本生活過12年,日語很好,是該所的副研究員,有著豐富的地震救援經驗,曾參加過2008年汶川地震現場工作。

  李山有說,工力所的研究人員主要從事強震動觀測、地震預警、場地預警危險性分析、結構抗震分析、抗震鑒定與加固、震害預測與評估等研究及救援指導工作。

  工力所現有300多名科技人員,其中院士3人,研究員24人、副研究員近百人,其中博士學位獲得者41人,碩士學位獲得者25人。孫柏濤所長、郭迅研究員兩個人是聯合國災害評估和協調隊專家,還有6名中國國際救援隊兼職隊員、22名中國地震局地震應急隊隊員。

  工力所招收培養的200餘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都是我國地震應急救援的後備力量,在地震災害中,他們都將成為救援隊伍中必不可缺的地震救援專家。

  工力所專家 地震救援現場的『軍師』

  為什麼每次地震,國家都會動用工力所的專家?李山有告訴記者,工力所作為中國地震局唯一從事土木工程相關研究的直屬研究所,在地震應急救援中發揮著骨乾支橕作用。在強震發生後,工力所要迅速組織專家對地震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進行初評估,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工力所對2008年汶川8.0級地震的初估結果成為中國政府派遣十萬大軍到地震現場的重要參考依據。

  『鑒定建築物是否安全,救援隊員進入有無生命危險;做救援參謀,哪是關鍵承重物,是支架還是拆除等,結構專家在救援現場的職責就是保護救援人員的生命和挽救被救人員的生命。』李山有說,在汶川地震中,工力所在地震當天就開始向現場派遣專家,數批共派去60餘人。

  汶川地震中,國家地震救援隊在都江堰市中醫院住院樓垮塌現場,對一名壓在廢墟中的婦女施救。沈重的橫梁壓在她身上,稍一動就會疼得大叫。由於壓在該女子上方的構件碎渣不易鏟除,施救難度很大。在現場參與救援的工力所所長孫柏濤提出首先用千斤頂支橕上面的橫梁,擴大生存空間,然後將碎渣移出廢墟外等一系列方法,使救援得以順利進行。

  綿竹市漢旺鎮的東方汽輪機廠一辦公樓倒塌,造成20多名人員被埋。4層的辦公樓底層坍塌,只剩上面三層。當時餘震不斷,兩邊的建築向內傾斜,一旦坍塌,將威脅到救援人員的生命安全,救援工作陷入困境。孫柏濤被緊急調到救援現場。他明確作出判斷:這幢樓雖然結構受損,但仍處於暫時穩定狀態,救援人員可以進入現場迫近作業。他的結論大大穩定了救援隊員的心理,隨後大量被埋人員成功獲救。

  到地震災區開展現場工作,主要包括震害調查、烈度評定、損失評估以及建築物安全鑒定等。工力所參加了國內幾乎所有破壞性地震的現場調查,並組織過海城、唐山、汶川、玉樹等大地震的科學考察工作。

  工力所參與國際震區救援屢獲贊譽

  『中國地震工程科技實力在一次次的國際救援中得以彰顯。』李山有告訴記者,自中國國際救援隊成立後,坐落在冰城的工力所,每次都要派出專家參與幾乎所有的海外救援行動,如2003年阿爾及利亞6.9級地震、伊朗巴姆7.0級地震、2004年印尼8.1級地震、2005年巴基斯坦7.8級地震、2011年新西蘭6.3級地震以及日前的日本9.0級地震等,工力所專家在救援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贏得了無數的國際贊譽。

  工力所不僅僅在地震災區救援提供了大量的救援專家,同時也為建築抗震建設安全等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橕,掌控著行業內舉足輕重的話語權。

  據介紹,在工力所工作或從該所走出去的8位院士,劉恢先(已去世)、陳宗基(已去世)、胡聿賢、王光遠、謝禮立、廖振鵬、周錫元、任南琪,牽頭主編過有國際影響的《唐山大地震震害》等學術著作,出版的學術期刊《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英文版)》是SCI和EI檢索期刊。

  工力所擁有國際一流的地震試驗設施,牽頭承擔了我國土木工程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城市工程的地震破壞與控制』。目前受中國地震局的指派,工力所正在進行國家重大工程《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的立項和組織實施。

  目前,世界都在關注日本核電廠爆炸的事件,在談到工力所主編的《核電廠抗震設計規范》時,李山有表示,目前中國的核電廠設計建造與日本核電廠的建築並不相同,我們的核電廠抗地震設計為萬年一遇的水平,並且不會出現類似日本核電廠冷卻系統不能正常運轉的情況,完全可以自動停堆。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