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7日訊 日本發生9.0級強震後,應日本政府的請求,中國國際援救隊第一時間趕往地震重災區參與救援工作。作為隨隊的唯一結構抗震專家,我市專家劉如山一同前往。連日來,他和救援隊在日本的工作生活情況備受市民關注。昨天,在克服了通訊極度不暢的困難後,劉如山通過海事衛星電話向記者講述了他在日本72小時的救援經歷。
乘自衛隊飛機抵達災區
3月13日8時30分,中國國際救援隊一行15人乘坐民航包機從北京首都機場出發飛赴日本。
中午12時30分,中國救援隊抵達日本東京羽田機場。劉如山告訴記者,日本副外相伴野豐和我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到機場迎接。隨後,在日本外務省和我國駐日大使館兩名官員的陪同下,救援隊乘坐日本自衛隊飛機到達岩手縣花卷軍用機場,然後乘坐軍車到達中國救援隊的工作地點岩手縣大船渡市。該市是一個小海灣,灣岸總人口4萬多人,地震時受海嘯衝擊強烈,超過200人失蹤。
『救援隊到達露營地點(一所職業高中的操場上)並基本安置完畢,已經是第二天(14日)凌晨4時。』劉如山說,經過短暫的休整,中國救援隊在日本外務省和我使館人員的陪同下,共同前往大船渡市消防署(當地應急指揮部)進行協商,確定了中國救援隊的救援工作地點。
在中國救援隊開展工作之時,日本陸上自衛隊、消防和警察力量以及數支從大阪和山形市趕來的救援隊已在此地開展了搜救工作。當天,美、英兩國救援隊也攜救援犬到達這裡。經四國救援隊聯席會議協商,中國救援隊負責南部地區,人均救援面積是四支隊伍中最大的。
搜排時發現一具遇難者遺體
3月14日6時30分,中國救援隊離開宿營地,前往5公裡外的搜救地點,正式展開了在大船渡市的救援行動,尋找幸存者和失蹤者。但受不斷發生的餘震以及海嘯預警等影響,救援活動一度中斷。
3月15日,中國救援隊在大船渡市繼續開展搜救行動。劉如山告訴記者,為了提高搜救效率,救援隊給全體人員重新分組:第一組為偵察組,采取現場勘察和詢問當地居民等方式,迅速預先定位重點房捨;第二組為搜索組,采取人工排查和生命探測儀等技術手段相結合方式,實施精確搜索。搜排工作開始不到半個小時,幾位經驗豐富的隊員就在一處損毀的房屋內找到了一具遇難者遺體。據當地居民介紹,住在這棟房子裡的居民災後曾多次回到家中尋找親人,但始終沒能發現親人遺體。
鑒於自己懂日語,劉如山被安排在留守接待組和現場搜救組交替工作。據他介紹,當天,救援隊對近1平方公裡范圍進行了搜索,按照國際慣例對每一棟排查過的房屋做出標記,日方陪同人員對救援隊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為節水救援隊員『三不洗』
劉如山告訴記者,目前大船渡市水、電、通信基本中斷,與外界聯系只能通過海事衛星電話,上網速度非常慢,郵件幾乎發不出去。此外,這裡油料和生活用品短缺,多數加油站沒有營業,少數營業的加油站只向救援車輛提供服務。
大船渡市政府對中國救援隊的救援行動高度重視,專門安排一名消防署官員帶車隨同參加救援行動。當天19時40分,大船渡市市長戶田公明親自帶人到中國救援隊營地慰問。該市消防署在用水緊張的情況下,專門為救援隊送來飲用水,並提供了必要的發電油料保障。由於供水短缺,救援隊員在抵達大船渡市後只能『三不洗』。劉如山說,為了節約用水,隊員們在抵達災區後沒洗過臉,沒洗過腳,也沒刷過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