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20日訊 『十二五』期間,綏化將全面實施『十大增收工程』,力爭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6%以上,到2015年達到1萬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
擁有425萬人口的綏化市是我省的農業大市,由於多方面原因當地農民人均收入低於全省農民平均收入水平800多元。為改變這種局面,綏化市領導班子審時度勢,組織專家學者共同討論研究,推出『十大促農增收工程』,包括糧食產能增收工程、強基固本工程、產業化推進工程、農業標准化建設工程、規模集約工程、畜牧水產養殖工程、勞動力轉移工程、組織化建設工程、特色產業建設工程和品牌市場開發工程,旨在通過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開發戰略,積極營造有利於農民持續增收的良好環境,開拓農民轉移就業的增收領域,大力發展支橕農民增收的優勢產業,盡快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的長效機制。
『十二五』期間,綏化將大力實施糧食產能增收工程,加快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積極探索並大力推廣『基地+農戶』的新模式,形成吸引外來資本、接受產業轉移、展示地方農業特色和形象的集聚效應。大力引進新項目、新品種、新技術,著力提高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促進糧食生產向規模化、高效化、產業化、特色化發展。到2015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要保持在2600萬畝,綠色食品種植面積發展到1600萬畝,糧食優質專用品種率達到98%以上。通過發展糧食生產,保證農民收入增長的比例佔30%以上。
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將實現一次飛躍,力爭通過固本強基促進農民增收26億元。『十二五』期間,該市將規劃完成10座中型水庫、35座小型水庫的除險加固;規劃增打抗旱水源井1.6萬眼,旱田灌溉能力達到780萬畝,加固堤防1380公裡,改造鹽鹼地等中低產田400萬畝,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550個,建立4萬畝以上的農機示范園區40處,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5%,基本實現農業種、管、收、運、儲、加工機械化。
『十二五』期間,綏化將重點培育玉米、大豆、水稻、亞麻、馬鈴薯、乳品、生豬、肉羊、大鵝、肉蛋雞十大優勢產業,發展龍頭企業集群,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積聚效應。積極鼓勵引導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工商資本進入農村開發利用農牧資源,建立大農場、大種植園、大養殖場等現代農業企業。到2015年,全市力爭培育發展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農業龍頭企業7戶,新型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小型企業10戶。建成投產超千萬元農產品加工項目70個,累計完成總投資110億元,產業化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到860億元,拉動基地農民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進一步加大農業標准化工程的建設實施力度,從明年起全市力爭每年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5000萬畝次,充分發揮院校共建、科研院所、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糧食高產創建和科技園區等載體作用,大力推廣糧食作物高產栽培技術模式,建立首席專家制度。通過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畝均增加效益10%以上。
繼續深入實施1300萬頭生豬和150萬噸奶戰略工程,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外向型畜牧業經濟。到2015年,肉蛋產量達到140萬噸,鮮奶產量達到150萬噸,畜牧養殖總量達到1.1億頭(只)。畜牧業產值、畜牧業增加值和人均牧業收入,分別達到200億元、90億元和3100元,年均遞增7.3%、8.7%和7%。同時,全市放養水面發展到110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5萬噸,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12億元。
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途徑。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有組織地進入市場,使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實現有效對接。到2015年,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000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達到6000個,通過組織化程度的提高,拉動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