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1日訊 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季,哈爾濱遭遇了多年罕見的低溫天氣,但大項目建設依然執著推進:從『三溝一河』污水截流工程到地鐵1號線建設,從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到陽明灘大橋工程,從北國水城建設到松花江大橋擴建工程……嚴冬裡,火熱的大項目建設工地、建設者頂風冒雪忙碌的身影,深深地留在了冰城百姓的記憶中。他們,創造了冰城建設無冬天的奇跡,更為新戰略實施搶出了時間與空間。
遠超預期的困難與麻煩
根據氣象劃定,哈爾濱11月開始進入冬季。而當室外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穩定低於5°C,即進入冬季施工。此時,許多露天工程受氣候條件限制需要停工。但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卻『反其道而行之』,選在2010年11月16日開工。作為我市首個在城市中心區組織的大規模市政橋梁冬季施工工程,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整個工期只有半年多時間,除橋面系外,其他工程全部處於冬季施工期。
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施工中,遇到頭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在低溫條件下遷移管線。市建委副主任、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副總指揮石永林說,沿宣化街走向共有五大類管線,分別涉及供水、煤氣、排水、電纜、電信。而與宣化街交叉的有15個街路、共有240處地下管線,總長度達20公裡。除了深埋於地下的管線外,在通過馬家溝河的地上部分,還有6.6萬伏的高壓電塔。如果是常溫遷移管線,可以直接挖土,但冬季挖的是凍土,施工時需要將稻殼點燃將凍土融化後再挖。有兩個墩柱在施工過程中遇到煤氣井,又必須采用頂管方式進行地下管線施工。許多困難與麻煩,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對於陽明灘大橋工程的建設者來說,冬季施工已不是新鮮事。從2009年12月份打樁基開始,已經歷了兩個寒冬。2011年1月9日,陽明灘大橋首輪鋼梁頂推施工順利完成,全部鋼梁預計於3月末頂推完成。在低溫條件下,如果采用焊接方式進行鋼梁拼接,每個節點都要扣暖棚,加熱保溫難度極大,而且浪費資金。指揮部采用了低溫施擰的方式,用高強螺栓對鋼梁進行拼接。這樣,每一個節段的鋼梁需要3500個螺栓,需要70多名工人輪番作業,每個工人需要戴兩副手套,一副是棉手套、另一副是單的線手套。施工過程中,工人戴線手套擰螺栓,手凍得不好使了,再戴上棉手套取暖……據悉,在冬季低溫條件下進行如此大規模、大跨度的頂推施工在國內尚屬首次。寒冷,也給陽明灘大橋混凝土攪拌站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每個攪拌塔的塔高30多米,塔上風力比地面大得多,氣溫也比地面低,但工人每天都必須上塔兩三次進行維修檢查。來自四川的工人匡志良說,白天上塔還好點兒,半夜上塔真讓人害怕。零下30多攝氏度,穿多厚的衣服都嫌薄,而且穿多了既不安全又影響工作。來哈剛剛一年的他由衷地說:『哈爾濱實在太冷了。』
據了解,當氣溫低於零下30攝氏度時,機械設備的液壓系統、制動系統容易出故障。松花江大橋擴建工程指揮部部長郭猛說,冬季施工過程中,他們對設備運行情況進行檢查的頻率是常溫下的3到5倍,『夏天一般一個月檢一次,現在基本是一周一次』。相對於夏季施工,郭猛所在的建設工地冬天裡最需要防范的還有施工過程中極可能出現的意外事故。因為,大橋橋墩施工澆灌混凝土過程中需搭建保溫棚,所用保溫材料是棉被。往往,焊接作業就在這些保溫棉被一米甚至更近的距離進行,濺出的鋼渣極易引燃棉被,卻很難被察覺。為防止電焊引發火災,郭猛的指揮部除編制防火預案外,電焊工作業時還得配專人『放哨』。
遵循自然規律克服大自然帶來的困難
在低溫條件下施工,不僅要有『勇』,更要有『謀』。這無疑是對建設者經驗和能力的考驗。
『冬季施工看似是一個冬天的事,其實需要著眼於整個工程,科學謀劃、合理安排工序,盡量把對溫度沒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安排在冬季,科學利用自然規律克服大自然帶來的困難。』曾經指揮松浦大橋工程建設的市建委副主任、越江大橋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吳向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再說,冬季施工是有條件的,這一冬我們乾的都是冬季能乾的活。
去年深秋,吳向陽發現陽明灘大橋施工單位仍在均衡分布施工力量,而不是集中做冬季施工前的准備。他引導企業『攏指成拳』———先停下正在進行的承臺施工,集中力量抓緊做橋墩,為冬季連續架梁創造條件。因為冬季在地下做承臺相對容易些,做高空中的橋墩和蓋梁則相當困難,但如果完不成橋墩施工,就不能在冬季乾不受低溫影響的連續架梁。就在這個冬季,陽明灘大橋將完成全部鋼梁的拼裝和頂推、完成35%的預制混凝土梁架設安裝。
要使工程更適用於冬季施工,科學的工程結構方案至關重要。為克服冬季無法實施現澆梁的障礙,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的設計方案進行了5次大規模論證,最後決定采用預制梁結構,在施工現場之外的預制梁加工廠室內完成鋼箱梁的加工和混凝土梁的預制。
打破常規的冬季施工困難重重,攻堅克難的技術與工藝無疑是開路先鋒。
與松花江公路大橋原橋40個月的工期相比,現在的擴建工程只有16個月工期。『低溫條件下,混凝土澆築後,在硬化過程中水泥水化產生大量的水化熱,會形成內外較大溫差,很容易產生裂縫。而橋墩等大體積混凝土表面產生裂縫的幾率會更大。』郭猛告訴記者,為了保證溫度,從去年入冬開始,公路大橋擴建工程搭設了8個超過600平方米的保溫棚,罩在當時正處於澆築階段的橋墩上。在松花江兩岸,還配備了5臺供暖鍋爐,暖氣順著橫穿江面的供熱管線24小時源源不斷地輸入保溫棚內,保證棚內溫度維持在10攝氏度左右。
類似的保溫大棚,在今冬哈爾濱的大項目建設工地隨處可見。30座暖棚、16臺鍋爐、27臺發電機,組成了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的一整套『溫控系統』。為保證各施工部位常溫作業,指揮部要求施工企業安排專人測溫,對鋼筋焊接環節每兩小時測溫1次;混凝土澆築環節每1小時測溫1次;混凝土養生環節每兩小時測溫1次。
『三溝一河』綜合治理工程的絕大部分管線施工都是在去年11月份之後進行的。指揮部工程部副部長邵兵告訴記者,在何家溝平房區龍濱路至新偉橋下游長達3公裡區段的頂管施工中,因為頂管作業需要每隔兩個小時由吊車向作業井中下管,指揮部專門為頂管作業暖棚訂制了可開啟式棚頂,最大限度減少了下管過程中的棚頂熱量損失,使暖棚內的溫度基本控制在5℃左右。
陽明灘大橋冬季施工采用了曾用於松浦大橋工程建設的溫度傳感器。這種溫度傳感器只有普通溫度計大小,施工過程中隨混凝土灌澆入橋梁結構的關鍵部位。根據其測出的數據,施工人員隨時調整養生條件,使橋梁工程質量得到保障。去年9月末,市建委西部路網工程指揮部與省寒地建築科學研究院合作,確定了『冬季施工技術攻關科研立項』。吳向陽告訴記者,他們已根據工程的不同施工部位、不同標號混凝土能達到的強度、等級,進行了若乾個混凝土配合比的實驗,基本克服了混凝土在低溫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困難。不僅如此,為保障陽明灘大橋工程進度,指揮部專門成立了由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管理單位等共同組成的課題攻關小組,在鋼梁制造、低溫環境下施焊等方面做了大量保障性科學研究,並已付諸實施。
苦乾一冬,松花江大橋整個工期提前一年
在哈爾濱,冬季是建築施工的『休眠期』,每年有效的施工期僅有6—7個月,相對正常氣溫下施工而言,冬季施工勢必會增加建築成本,如在施工材料中添加防凍劑、使用加溫設備、砌築工程中使用的暖棚等。據測算,冬季施工,單純的土建成本就比正常施工增加7%—8%。但進行冬季施工後,客觀上將延長施工期,同時也提高了城市建設的速度。過去的這一冬季,成為冰城超越自我、努力晉位的一個縮影。
如果沒有冬季施工,馬家溝不可能在去年年底實現污水截流;如果沒有冬季施工,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還將延後4個月;如果沒有冬季施工,陽明灘大橋不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實現通車……
據哈爾濱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指揮長李立新介紹,如果沒有冬季施工,清濱路至電表廠車站的鋪軌時間將大大延後,從而影響整個地鐵工程的建設工期。之所以選擇在冬季繼續施工,就是為了縮短城市因建設地鐵而帶來的『陣痛期』,這個『陣痛期』越短,越能極大地減少對城市交通和市民出行的影響。
位於松花江北岸的『北國水城』建設,利用這個冬季實施了渠系開挖工程,挖土600餘萬方。據介紹,如果沒有這個冬季施工,整個工期將延誤兩個多月。
如果沒有冬季施工,松花江公路大橋擴建工程將整整延後一年。因為主墩完成後,只有在常溫下纔能進行橋面瀝青混凝土鋪裝等橋面系工程。整個主橋的冬季施工費用增加了約2000萬元。在建設者看來,『這2000萬元與提前一年竣工通車的社會效益、改善交通環境、兩岸繁榮的目標相比,花得值!』
為了重點工程的早日竣工,建設者付出了超常的努力與艱辛。
2009年12月,當時正在承擔建設松浦大橋重任的市建委越江大橋工程指揮部,又承擔了陽明灘大橋的建設任務。指揮部的二十幾個人不停地輾轉於大江兩岸,兼顧指揮兩座越江大橋的施工建設;宣化街疏解工程指揮部的很多成員大多是去年征儀路、文昌高架橋尚未結束時就轉戰過來的,對於這些建設者,他們幾乎『沒有喘息』,休息成了『奢侈品』。
『用高昂的士氣驅走冬天的寒意』,『用熱情融化嚴寒,憑斗志戰勝困難』,這些張貼在陽明灘大橋、宣化街疏解工程現場的一條條標語,或許可以成為奮戰在重點工程一線建設者戰風雪、斗嚴寒的最好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