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保持濕地原始生態 深入挖掘文化內涵
2011-03-23 10:00:1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張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3日訊 與繁華為伴,依舊保持著原生態。在國內,很少有一座城市像哈爾濱這樣,在『內心深處』完整地保留著一片廣袤的原始濕地景觀。就如何開發好哈爾濱市濕地旅游資源、保護好這道稀有的城市風景線,市旅游局近日組織召開濕地旅游資源開發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多視角、多層面為濕地旅游開發建言獻策。

  濕地旅游為城市增加美譽度

  『萬頃松江濕地,百裡生態長廊,這是大自然賜予哈爾濱的寶貴財富』,哈爾濱商業大學旅游烹飪學院院長石長波在座談中說,將松花江濕地資源開發成旅游項目,符合國際旅游產業發展方向,對於哈爾濱有重大戰略意義。開發濕地旅游是推動哈爾濱好發展、快發展、大發展的發動機,大力發展濕地旅游有助於快速提昇哈爾濱的知名度。

  哈爾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院教授徐淑梅認為,濕地旅游開發若以增加城市自然特色、保護城市生態本底為目的,會極大提昇哈爾濱山水城市旅游形象,增加城市美譽度。良好的城市環境和相應的知名度則會吸引世界更多關注的目光,這樣的效應和戰略意義要遠遠大於濕地旅游本身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千方百計保證濕地原生態

  哈爾濱濕地在旅游開發中一定要保證原生態,與會的哈爾濱理工大學教授楊文超、市社科院旅游研究所所長王晶同時提出了這一觀點。楊文超認為,『城市』、『原生態』,這是哈爾濱濕地有別於國內其他濕地的一張王牌,在開發濕地旅游資源時,要千方百計保證濕地原生態,保持它的野味、野趣和野性,保持水體、灘涂、島嶼、山林、草地、水生植被等自然生態本底。

  王晶曾與同事對哈爾濱市已開發的部分濕地旅游產品進行重點考察。她認為,生態旅游是21世紀世界旅游發展的總趨勢,哈爾濱旅游就是依靠原生態的自然資源和環境逐漸發展起來的,濕地旅游開發必須站在生態旅游的高度加以認識,強化濕地生態功能,突出自然、生態的景觀風貌,充分體現哈爾濱濕地廣袤磅礡的原生態自然環境。原生態大江、原生態大濕地及現代化大都市和諧共生、充分融合,纔是哈爾濱這座城市的最大魅力。

  王晶還建議,要引導游客自己負責把旅游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和垃圾帶走,只把腳印留在濕地景區。


 

  在開發濕地旅游中挖掘文化內涵

  濕地旅游能夠展示哈爾濱特有的文化氣質,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博士後安穎提出,金源文化發祥於松花江流域和阿什河流域,女真人曾在此繁衍生息、漁獵征戰。松花江濕地沿線一些有特色的田園、鄉村、漁家等與歷史一脈相傳的人文畫面應得到深入挖掘,並有選擇地保留下來,將其開發為餐飲、小憩、民俗文化展示基地。

  楊文超對於挖掘濕地旅游文化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好友相約或舉家同行來到松花江畔,席地而坐,吃紅腸、喝啤酒,拉著手風琴,濕地旅游也少不了這道提昇哈爾濱人幸福指數的特殊風景線。

  游覽方式也應回歸『原始自然』

  徐淑梅認為,濕地中的游船可以采用環保型,也可考慮用原生態的游覽方式,將游客拉向大自然,在濕地邊緣可修建一些生態廊道,諸如徒步路、遠足道、自行車道、畜力車道、騎馬路等。可在不同類型的游覽步道前面設置集散處,游客可乘私家車或專用的旅游巴士到達集散處,機動車集中停放,游客下車後可選擇各自喜歡的游覽方式,或徒步、或騎自行車、或騎馬、或乘坐畜力車觀賞濕地風光。不宜搞大規模的人工建築,可在游覽步道的邊緣建觀景臺、觀鳥亭,還要建設諸如鳥類培育基地、動植物救護站、環境監測點等生態培育和教育設施。

  在建設休息和接待設施方面,徐淑梅認為,還可建設一些諸如畫家基地、攝影場所、采風長廊等藝術欣賞地。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