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3日訊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論語》中,孔子對喪禮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喪,與其易也,寧戚。』意思是說,就喪禮來說,與其鋪張,寧可悲戚。
可是,現在人們在喪事與祭奠中,淡化了悲戚,強化了排場。
提起清明節掃墓,淨園公墓的工作人員講起了這些年人們掃墓過程中出現的『怪象』。
淨園公墓工作人員說,每年清明節期間,是他們最勞累、最操心的時候。很多市民看別人家的墓臺上食品充足,自己也不能落後,否則就是丟面子。特別是兄弟姐妹間,相互攀比,你拿燒雞,他就帶肘子,最後連鮑魚和大蝦都上了墓臺,使墓地成了熱鬧的『集市』。即使工作人們一再提醒市民,祭奠結束後要把供品帶走,但多數人還是擺上供品就離開了。
工作人員說,清明節,本是以掃墓為主,為逝者清掃墓地的塵土,獻上水果和鮮花,表達對親人的哀思。可這種炫富之風,使原本清靜的墓地,成了露天野餐會。上午人多,飛禽不敢靠近,下午人少了,成群的飛禽就落在墓地裡覓食,攆都攆不走,給墓地的管理工作帶來麻煩。
另外,淨園公墓附近沒有專用垃圾場,工作人員只能把清理後的供品成車拉到龍鳳區劉高手的專業垃圾場。供品的急劇增多,不僅增加了垃圾清理工作量,也增加了運輸成本。
每年浪費千萬元供品
淨園公墓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該公墓已售出1萬塊墓地。每到祭奠日,親友們帶來的供品,200元左右。一年大的祭日有4個:清明節、七月十五、小年、元宵節。如果再加上墓主的祭日,一年光這5次祭奠活動,供品就要花掉千元左右。這1萬塊墓地,就要燒掉價值千萬元的供品。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這是一座公墓扔掉的供品成本。我市還有幾座大型殯儀館和骨灰存放處。每年燒掉的供品加起來,就遠遠不止1000萬元了。
為了尊重喪主和逝者,公墓的工作人員每次都將清掃的供品燒掉,不能隨便處理。而且每次焚燒供品都帶有一定的風險,墓地周圍樹木較多,一旦風向發生變化,極容易造成火災。每年都有因為喪主焚燒祭品不當,造成樹木被毀的現象。
供品也可打包帶走
每年清明節,工作人員都勸那些帶著大包小包前來墓地祭奠的市民,祭奠活動結束時,可將供品打包帶走,可真正能這樣做的市民寥寥無幾。
工作人員說,所有供品都是做工精美、營養豐富的上等食品,就這樣被處理掉了,很浪費。而且,民間還有吃上供祭品可『延年益壽』的說法,所以,還請那些擺放供品的市民,最好在祭奠後打包帶走。
清明節掃墓別『動葷』
一位從事民俗禮儀的鄒先生說,不是所有的祭日都要大開『葷戒』。祭日不同,供品的講究也不同。
清明節,主要以掃墓為主,可帶上小刷子、毛巾、清水、鮮花,清掃墓碑,敬獻鮮花,不宜『動葷』。七月十五俗稱『鬼節』,正值水果豐盛之際,可帶些西瓜、水果等供品。小年上墳,可帶些葷菜,以慰逝者。
本報提醒市民,祭奠活動是要表達一種對親人的哀思,如果大操大辦,大量購買供品,不僅浪費,還影響環境,就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