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24日訊 每年我省蔬菜淡季自給率只有55%,且主要以蘿卜、白菜、土豆等窖儲菜為主,新鮮蔬菜基本靠外埠供應。旺季也沒有完全自給,外銷出省的蔬菜更不足100萬噸。
蔬菜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去年冬季以來,我省蔬菜價格一路飆昇,政府及各級部門采取多套組合拳穩價保供,使菜價得以穩定。隨後帶給我們的問題是,如何建立長效機制保證菜價基本穩定?
當記者深入田間地頭、種植大棚、蔬菜市場等開展調查時發現,蔬菜價格的大幅上漲,固然有氣候的因素,有流通環節層層加碼的因素。但是,物以稀為貴,是市場中鐵的定律。大宗蔬菜的昂貴,歸根到底是蔬菜總量的供給不足。百姓盼『菜多』, 菜農盼『財多』,我省蔬菜產業亟須上位。
菜糧比1:35 蔬菜生產遠遠落後
記者從省農委了解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各級政府的積極引導、大力扶持下,我省蔬菜生產迅速發展,科研開發成效顯著,蔬菜產業初具規模,城市郊區蔬菜基地建設和蔬菜產銷體制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但是到九十年代末期,由於發展重點的轉移,扶持力度的減弱和產業政策的缺失,全省蔬菜生產逐步下滑。近年來,雖然出現恢復性發展,但總體看,全省蔬菜生產遠遠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還沒有真正形成支柱產業。
我省是糧食生產大省,登上了一千億斤大臺階,油、蛋、奶產量也在全國前列,但蔬菜生產面積、產量及產值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分別排在25位、24位和21位,與農業大省極不相稱。
每年我省蔬菜淡季自給率只有55%,且主要以蘿卜、白菜、土豆等窖儲菜為主,新鮮蔬菜基本靠外埠供應。旺季也沒有完全自給,外銷出省的蔬菜更不足100萬噸。
全省蔬菜種植面積始終徘徊在550萬畝左右,菜糧面積比為1:35,不僅低於全國的1:6,更低於蔬菜生產大省山東的1:3,遼寧的1:4,甚至還低於西部省份寧夏的1:9和我省近鄰吉林的1:14。
設施蔬菜佔比6.6% 淡季自給率嚴重不足
園藝設施建設規模比值的大小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特別是我省地處高寒地區,冬季漫長,氣候寒冷,發展設施蔬菜尤為重要。
據省農委調查,去年全省設施蔬菜佔蔬菜種植面積的比重僅為6.6%,而全國平均為23%,遼寧、寧夏、山東、青海等省份分別達到了60%、52.2%、48%、32.6%。全省僅有的少量蔬菜設施,也由於投入不足,老菜田設施老化,年久失修,新建菜田建設標准低,水、電、路基礎設施配套不全,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偏低,直接影響了蔬菜產業的發展。全省每年因旱澇和病蟲害等受災面積達到30多萬畝,經濟損失達2億多元。特別是去年春季僅大風暴雪,就造成全省近萬棟蔬菜生產棚室倒塌,蔬菜減產3.5萬噸,經濟損失1億多元。
而設施蔬菜少,自給力不高,冬季蔬菜靠外運,就難以起到保證供給,平抑市場的作用。
一畝園可比十畝田 市民農民可雙贏
一畝園十畝田,是人們對種菜與種糧收入比的形象比喻。
就目前看,農民種糧收入遠不如種菜收入。據調查,農民種植露地蔬菜平均畝效益是種植玉米的2~3倍,栽培食用菌是種植玉米的18倍,設施蔬菜收益更高。『因此,大力發展蔬菜產業,是關系城鄉居民生活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民生工程,也是改造傳統農業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內在要求,更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舉措。目前大力發展蔬菜產業恰逢其時』。省農委巡視員王兆斌認為。
我省蔬菜生產發展有四方面明顯的比較優勢:一是資源稟賦優勢。二是產品質量優勢。三是特色產品優勢。四是產業加工優勢。而目前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是比較效益優勢。隨著柴油供應緊張和運輸成本上漲,南方運往我省的蔬菜包裝和運費高達1.6~2.4元/公斤,加之蔬菜自身價格,市場售價明顯高於我省設施蔬菜成本平衡點2元/公斤。
因此,我省已具備大規模發展設施蔬菜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