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3月24日訊 近年來,慶安縣快速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近億元建設了一批群眾文化活動場所,構築起『金字塔』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作為我省產糧大縣,近年來,慶安縣委、縣政府憑借中央惠農政策順勢發展農村經濟,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全市之首。富裕的農民不再滿足衣食無懮,開始渴求文化生活。但過去農村文化體系殘缺不全,農民看場戲都很難,發展農村文化事業任務緊迫。縣委書記劉鳳岐介紹,為發展農村文化事業,他們將文化建設納入農村致富發展大局通盤考慮,為文化建設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全力打造『金字塔』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塔尖』部分是體系的核心。2008年慶安縣投資3400多萬元,建設了面積9450多平方米的縣文化藝術中心,集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於一體,三館建設面積均達到了國家一級館標准。作為體系的『塔尖』部分,藝術中心是全縣文化設施體系的『中樞神經』,成為文化人纔培養的搖籃、群眾文化活動的集散地、精品文化的生產地。
『塔腰』部分延伸至城鄉,由城市廣場、公園、鄉鎮綜合文化站和紀念館等組成。佔地27萬平方米的人民公園經過改造後景色優美,空氣清新,可供群眾游覽觀光。人民廣場、利民廣場等為城鎮居民休閑健身場所。全縣14個鄉鎮都建有綜合文化站,服務功能彰顯。『柳河五七乾校』博物館、革命烈士陵園等也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塔基』部分覆蓋所有鄉村。記者在致富、勤勞、同樂、建民等鄉鎮了解到,由88個農家書屋、76個文化大院、78個村文化活動室、93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和110個村建文化活動廣場組成的文化體系『塔基』部分設施齊全、管理有序、利用率較高,直接服務農民,效果明顯。劉曉紅、王鳳陽等文化站長表示,過去沒有文化設施,沒人組織,村民幾乎沒有文化生活。如今文化點延伸到了村民家門口,農民對文化活動參與熱情非常高。
慶安縣文化局局長蘭亞軍介紹說,經過近3年建設,全縣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已成規模,構築起了以縣文化藝術中心為『塔尖』,以柳河展覽館、人民公園、城鄉文化活動廣場和鄉鎮綜合文化站為『塔腰』,以社區綜合服務站、城市住宅小區文化活動場地、村文化活動廣場和文化活動室、屯文化活動大院為『塔基』的『金字塔』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解決了群眾文化活動場所不足問題,走在了全省前列。去年,慶安依托這些場所開展的『綠鄉歡歌』群眾文化活動被評為全省品牌群眾文化活動。2009年上半年,慶安代表全省接受國家農家書屋建設工作檢查驗收。去年12月,在雲南玉溪召開的全國農家書屋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慶安介紹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