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將全部達到標准化。攝/記者孫娜
東北網3月30日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近日,大慶市出臺《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未來10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總體目標:到2020年,大慶市將普及學前教育,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2%;高質量、高水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99%;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7%以上;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3萬人以上;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10萬人。
未來10年,大慶市將繼續堅持把辦好教育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辦人民群眾滿意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前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公辦園比例達到60%以上
近年來,學前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
到2015年,大慶市將新建、改建公辦園400所以上,全市公辦園比例達到50%以上,在園幼兒佔總數的75%以上,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
到2020年,公辦園比例達到60%以上,在園幼兒佔總數的80%以上,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2%,全面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重點建設農村公辦園,著力建設新建小區配套園,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辦園。
農村中心小學全部建成寄宿制學校
大慶市義務教育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未來10年,市區將全面改造撤並薄弱校,鞏固提昇標准校,高標准建設新學校。各鄉鎮主要辦好中心校和初級中學,倡導建設九年一貫制學校,加快建設寄宿制學校。
『十二五』期間,全市將新建、改建、擴建學校390所,將所有鄉鎮初中和60%的中心小學建成寄宿制學校,撤銷村小學60%以上,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綜合達標率達到90%。
未來10年,農村中心小學全部建成寄宿制學校,撤銷所有村小學,高質量、高水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99%,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全部達到標准化。
全市省級示范高中發展到18所
今後,大慶市將推進普通高中達標學校建設,逐步撤並規模小、條件差、質量低的一般高中,全面改造提昇薄弱高中,一般高中全部達到標准化。加強省級示范高中建設,完善省級示范高中與薄弱高中、縣域普通高中結對幫扶機制,推動薄弱高中、縣域高中提質提速。
到2015年,撤並3所一般高中,爭創3所省級示范高中,全市省級示范高中發展到16所,約佔高中總數的60%,市區普及優質高中教育。
到2020年,再爭創2所省級示范高中,全市省級示范高中發展到18所,佔高中總數的2/3,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7%以上,全市學生享受省級示范高中教育的比例達到85%以上,基本普及優質高中教育。
職業教育每年培訓35萬人次
今後,全市將圍繞構建石油為主、多元支橕的產業格局,整體提昇中職教育,突破發展高職教育。
『十二五』時期,規劃闢建一個中等職業教育園區,培養規模2萬人以上;建設一個大型公共實習實訓基地,設計每年實訓學生萬人次以上;改造提昇四縣和大同區5個職教中心。在建設好黑龍江旅游職業技術學院大慶校區的同時,力爭再引進建設1-2所高職院校。到2015年,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2.5萬人以上,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4萬人以上。
到2020年,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3萬人以上,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4.5萬人以上。
同時,大慶市還將開展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舉辦各類成人培訓班,職業教育年培訓規模保持在35萬人次。
再引進2-3所大學
到2020年,大慶市將再引進2-3所大學,全市在校大學生達到10萬人,高校數量和規模在全國地級城市中繼續保持領先水平。
大慶市將推動高校與地方深度融合,重點在現代農業、石油化工、生物制藥、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等領域以及都市文化建設方面,強化高校人纔、智力和文化資源與地方產業、企業和社會密切對接銜接,充分轉化高校科技成果,實現地方與高校雙贏發展。
支持東北石油大學國家級科技園、八一農墾大學省級科技園加快提檔昇級,把駐慶高校建成大慶科技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纔聚集和高新技術產業輻射催化的重點基地,適應大慶推進經濟和城市轉型、構築科學和諧跨越發展新優勢的戰略需求。
高等教育文化程度達到62萬人
建設學習型機關、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城市建設,倡導全民閱讀。統籌各類教育資源,發揮各類培訓機構作用,為滿足人們的多樣化學習需求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空間。
到2020年,繼續教育年參與率達到7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數達到62萬人,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4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6.5年,建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打造人力資源強市。
『十二五』教育支出年均增長15%以上
未來10年,大慶市將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十二五』期間,努力做到財政預算內教育支出年均增長15%以上。調動全社會辦教育積極性,擴大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途徑,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嚴格履行各自財政投入分擔責任,學前教育實行政府投入、社會舉辦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擔的投入機制。普通高中教育實行財政投入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機制。中等職業教育實行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籌建經費的投入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助學、出資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