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4月7日訊 近日,國家發文對162種藥品的零售價進行限價調整,其中包含阿莫西林、羅紅霉素等一批百姓常用藥品,平均降價比例達20%左右。『雖然看到了降價文件,但在市場上卻怎麼也尋覓不到降價藥品。』這是很多市民共同的困惑。記者走訪哈市一些藥店、醫院時發現,本次降價令剛剛公布一周,部分被限價的藥品就已經沒了蹤影,『部分便宜藥穿上「馬甲」後,價格翻了好幾倍。』
1998年至今,國家和我省先後對藥品價格進行了27次調整,每次調價後都會出現降價藥品斷貨的情況,『只見降價文件難見降價藥,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部分市民接受采訪時無奈地說。
市民抱怨:市場難覓降價藥
前兩天,哈市市民陳雲鵬的女兒感冒了,他女兒經常使用的一種兒童抗生素藥,正好在本次降價藥品目錄中,『一種兒童常用的抗生素顆粒劑包裝的頭孢丙烯的價格下調很明顯,由每盒30元降至20元,可我就是買不到。』陳雲鵬表示,很多藥店都告訴他,他要買的藥已經『斷貨』了,並建議他選未限價的其他新藥,『那些藥價格都在30元左右,藥效都一樣,我為啥非買貴的?可是為什麼便宜的就是買不到啊!』
對於陳雲鵬的困惑,不少市民深有同感。市民李先生對記者說,每次公布藥品降價,老百姓們都很高興,但最終只看到了文件卻買不到藥。『家裡有病人的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常吃的藥降價後就突然沒貨了,等過一段時間後又換了一種包裝,穿了「馬甲」後,價格也回到了原來的水平,老百姓根本得不到實惠。』哈市康安小區居民孫文無奈地說。
記者調查:降價藥公布一周就消失
根據市民的反映,記者走訪哈市部分藥店、醫院時發現,降價令剛公布一周,部分限價藥品已經撤櫃了。在道裡區一家中西藥店,降價10.1元的揚子江藥業生產的羅紅霉素膠囊已經不見了蹤影。售貨員則向記者推薦產地長春價格為15元的羅紅霉素。當記者詢問是否有其他劑型的羅紅霉素時,售貨員拿出規格為150mg×15的羅紅霉素分散片,售價為17元。記者表示不想要這麼貴的藥,售貨員說:『你說的那種藥,我們藥店沒有了。』
在匯龍大藥房,記者提出要買限價藥品中規格為50mg×12的羅紅霉素分散片時,該藥店的售貨員遞給記者的藥品卻是規格為75mg×12的,價格為9.5元。而根據《統一定價藥品最高零售價格》規定,50mg×12的羅紅霉素分散片最高零售價僅為3.8元。
走訪中記者發現,在降價藥品目錄裡,常用的抗生素絕大多數都被列入了統一定價藥品名單。但是,同時也列出了單獨定價的230種劑型藥品,其價格高了很多。比如一種同規格的羅紅霉素膠囊,統一定價的藥品最高零售價為7.1元,而揚子江藥業生產的同類藥標價是23.5元,高出2倍多。青霉素Ⅴ鉀、頭孢拉定等藥物都有類似情況。因此,購買限價的藥品不能只看藥名,還得看是哪個廠家生產的。
業內人士:27次降價 三成藥消失
對於限價藥品頻頻斷貨的情況,一些藥店和醫院的工作人員直言不諱地表示,由於利潤低,藥店和醫院不願意賣,生產廠家不願意生產。每次藥品降價,都會有一批藥品消失。
『每次限價只是針對特定廠家和特定規格,同種療效的藥品要是其他規格的就不在限價之內,所以換個包裝就可以高價銷售了。雖然降價後,我們這些小店也想賣些利少銷量好的限價藥,但很難進貨,有些廠家已經停止銷售了。』哈市福維藥店的朱經理向記者透露,經過多次藥品降價後,他家的櫃臺已經有四五十種藥品消失了,『有些不是沒有了,而是換個包裝或規格然後再上市。』
對此,我省一家醫院的藥品采購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降價當然是好事,但回顧近年來多次的藥品降價,那些價格下降比例大的藥品,都會在一段時間後便采購不到了。』
哈市發改委的相關負責人表示,1998年至今,國家和我省先後對藥品價格進行了27次降價調整,但每次調價後,都會出現一部分降價藥品斷貨的情況。『這些年,降價後大約有三成的降價藥品都不生產了。比如白霉素,藥品治療效果很好,售價僅幾元錢,現在市場已經買不到了。』
相關專家:嚴查降價藥換包裝上市
我省人大代表、中醫專家杜仲表示,藥價低了,利潤少了,銷售者不願意賣,企業不願意生產,這就是便宜藥頻頻消失的原因。此外,單獨定價的藥品之所以價格高於統一定價藥品,是為了鼓勵制藥企業藥品研發。這種政策對於科研能力強的大企業來說是利好,但相當多科研和創新能力差的制藥企業鑽政策空子,采取『新瓶裝舊酒』的辦法,將原來的藥品重新換包裝,改變規格,然後申請新藥,從而繞過降價令,重新獲得更高價格。
杜仲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力度,限制降價藥品的生產和銷售,實行專賣制,真正把藥品價格降下來,讓百姓享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