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7日訊 近日,哈爾濱市春植活動正在各區如火如荼地進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為盡快達到冠大蔭濃的景觀效果,今年春季哈爾濱市很多主要乾道上補植、移植的樹以30年左右樹齡的大樹為主,大樹進城的場景正在哈爾濱市街道上上演。園林專家聶紹荃表示,大樹進城成活率低,是急功近利的表現,會大大降低整個區域的生態效應。
移走樹木遭『抹頭』
移來樹木大齡優先
記者從哈爾濱市綠化部門了解到,配合今年的淮河路、哈平路等改造工程,綠化部門將移走相關街路中間綠化帶和人行道上的原有樹木。記者日前在哈爾濱市南崗區淮河路上看到,園林部門的工作人員正在給馬路兩側的近百棵楊樹進行『抹頭』作業,現場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對這些樹進行抹頭修剪是為了方便移植,以配合道路改造。記者在淮河路上看到,兩個工人將一棵樹周圍的土挖開後,兩個人開始用力推這個樹木,試圖將它推倒。在哈爾濱市道外區江畔路上,記者看到,為建設沿江景觀帶,原有的5棵年近『半百』的大樹也被『修剪』後移到江畔的另一處地點,據道外區園林辦透露,今年還將向哈爾濱兒童少年活動中心、景陽街、北五道街和北十八道街新建的5個休閑廣場和周邊移栽200餘棵15米以上的大樹。
據了解,去年哈爾濱市大范圍的道路改造工程後,哈爾濱市十幾條街路成了『無樹路』,今年將對尚志大街、經緯街、通江街、南直路等路段上的行道樹進行補植,今年哈爾濱市綠化部門將按相關部門的要求,對無樹路和需要補植的路段進行補植和新植。補植和新植的樹木胸徑必須達到13-15公分、樹齡在20-30年的大樹,並將通過整體更新、整合移植,形成冠大蔭濃的景觀效果。據知情人透露,哈爾濱市現在苗圃內並沒有這麼大樹齡的樹,相當一部分是施工單位從山裡移植過來的。記者在江畔路上看到新補植樹木上懸掛的標牌顯示,樹木年齡都在30年左右。
據了解,2006年哈爾濱市實施『大樹進城』,數萬株大樹移進城區。雖然對其全部實行了掛牌責任制等措施,但還是出現了成活率低的現象,且2009年,國家林業局發布了《關於禁止大樹古樹移植進城的通知》,要求各地堅決遏制大樹進城之風,大樹進城現象得到遏止。如今,哈爾濱市為盡快達到冠大蔭濃的景觀效果,今年計劃在市區街路栽的樹優先選擇大樹。
大樹移植死亡率高
浪費人力物力
一位從事園林多年的老員工告訴記者,一株茂盛的大樹移植時若砍去90%以上的分枝,只剩一根軀乾,移植後即使成活了,也永遠不會恢復移前的風貌和生態效益。按要求,移植大樹時的修剪,闊葉樹必須保留冠幅的1/3以上,針葉樹一般不加短截,必要時只能疏去少數側枝。
而移進城區的大樹一般不修剪樹冠。為了保證大樹木的存活,大樹移植時根部動土層的范圍需達到一定深度和寬度要求,所以通常是越大的樹需要動用的人力和物力就越大,加之現在人力用工費用是前幾年的兩倍以上,挪動一棵大樹所動用的人工和車輛費用最少也得幾千元,且大樹搬家後成活率低、兩三年後纔能知道是否移植成功,所以一般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挪動大樹。
哈爾濱市園林專家聶紹荃對記者說,人都說『人挪活,樹挪死』,除了對於一些與建設有矛盾又難以避讓的樹木和在農村、林場造林時密度很高,改間伐為間移的情況外,一般不提倡移植大樹,因為大樹一旦挪動死亡幾率就會無限增大。按嚴格的正規要求,大樹搬家前應該進行嚴格的論證,不同的樹應該采取不同的『搬家』方式,如楊柳就相對要求低,榆樹的要求就相對較高,對樹根腐爛部位的處理方式、樹冠的保護、『搬家』後地點的選擇都有嚴格的要求。聶紹荃還表示,如果單純為了使景觀看起來規范、美觀而挪大樹,得不償失,如此折騰真不該。
聶紹荃表示,力求達到立竿見影的綠化效果,是急功近利的表現。就算移植得比較成功,即使一些公園綠地立即產生效果,但畢竟是『生態搬家』,從整個地區角度衡量,生態效應大大降低,並不劃算。為城市綠化長遠打算,園林綠化部門可在苗圃中培育大苗,這樣既能達到移植大樹的綠化要求,又可提高樹木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