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江市社會福利院為在院的百歲老人慶祝生日。

牡丹江市每年開展低保家庭物價救助活動,圖為低保對象在活動中選購商品。
黑龍江日報4月12日訊 『堅持不要群眾不得實惠的增長。』近兩年來,牡丹江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 積極拓展惠民空間,從而使更多的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把社區服務送到市民 『家門口』
『您好,這裡是便民服務熱線,請問有什麼可以幫您?』如今在牡丹江市,只要撥通『12349』,就會得到熱情、周到的服務。這是牡丹江市於2009年末投資建設的全省首個市級社區便民服務信息平臺,目前,平臺信息庫儲存了 70多萬條信息,囊括了20個系列、389類、18563項服務,成為許多市民生活離不開的好幫手,推進了社區服務『十五分鍾便民圈』的形成。
便民服務熱線是牡丹江市加強社區建設的一個縮影。社區服務是最基礎的公共服務,近年來,他們不斷加大對社區建設的投入,使社區服務功能得到拓展增強。目前,全市已搭建了覆蓋全市十個縣(市、區)的社區服務『四級服務平臺』,社區服務內容已逐步發展到文化、教育、衛生、治安、就業、救助、便民利民等眾多領域,基本實現了社區公共服務廣覆蓋、群眾性互助服務和志願服務制度化、社區專業服務業和商業服務業相融合,社區服務業正在成為全市新的就業增長點、人民幸福生活的有力助推劑。
今年1月,市政社區在全市社區中首開博客,通知公告、計劃生育、招工信息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特色專欄讓居民足不出戶就能及時掌握相關政策和社區動態。這一現代化、高效的便民服務方式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居民王先生說:『過去有事得請假往社區跑,如今在家點擊鼠標就能查詢到各種信息,真是太方便了!』
為進一步加大社區建設力度,牡丹江市借城市棚戶區改造之機,加快了社區公益用房建設步伐。到2015年,全市將建成27個精品示范社區,80%的城市社區建成標准化社區。
讓更多困難群眾暢享 『春天裡』
今年1月 ,牡丹江市投入810萬元開展『雙節救助』活動,這是這個市連續第5年在『雙節』期間對貧困家庭進行生活救助,受益者近4萬戶居民。東安區低保戶孫偉高興地說:『拿救助卡就可以在指定商店購買價值260元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一家人能好好過個年!』
為適應經濟發展形勢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實際,牡丹江市不斷提高低保標准,目前,城市低保標准月人均達到了286元,農村低保標准年人均達到了1320元,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標准年人均達到了2400元,分散供養標准年人均達到了1800元,低保水平均居全省前列。保障項目從重點保障吃飯,逐步擴大到保障醫療、取暖、住房、用水、用電、教育、就業、法律援助等,基本實現全方位、綜合型保障。
提高低保標准使低保戶有了基本保障,但物價上漲怎麼辦?那些由於患大病等原因造成的特困家庭怎麼辦?不夠低保標准的低收入群體遇到困難怎麼辦?對此,牡丹江市想群眾所想,一一予以解決:建立了與物價變動相適應的城鄉低保標准和發放臨時物價補貼標准動態調整機制,CPI連續三個月上漲3%以上,即啟動臨時物價補貼政策,確保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每年按照10%的比例提高城鄉低保標准和五保供養標准;成立了志願愛心幫扶協會,將募集到的2200多萬元愛心基金,全部用於全市低保家庭中的特殊貧困家庭;制定出臺了《牡丹江市市區臨時救助辦法》,對城鄉低保對象、五保對象、重點優撫對象和其他困難群體實施醫療、教育等方面的臨時救助,臨時救助金額為500~5000元。
用『銀發經濟』裝點 『夕陽紅』
2008年3月,牡丹江首批助老專管員走上工作崗位,由政府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專職照顧特殊老年群體,這在全國尚屬首次。在通江社區77歲的孤寡老人史進花家中,老人握著專管員姜淑雲的手露出久違的笑容:『以後遇到個大事小情就有依靠了。』
截至目前,牡丹江市老年人達35萬人。這個市通過發展『銀發經濟』,健全城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使基本養老服務形成良好局面。以社會化、市場化為發展方向,逐步建立了以國辦福利機構為示范,民辦福利機構為補充,社區福利服務為依托,居家養老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服務網絡。以西安區為省級居家養老試點,初步構建了『六化』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公益性崗位、低償優惠服務等形式,使居家養老服務覆蓋全市129個社區,2350名老年人受益。全市目前建成老年公寓、日間照料室、老年大學等公辦或民營服務設施117個,老年活動組織141個。
今年1月,牡丹江江濱老年休養中心成立。該中心投資達4000多萬元,圖書室、書畫室、音樂室、健身室、電腦室、小型影院、室外塑膠門球場等設施一應俱全。他們為入住的210位老人每人都建立了健康檔案,中心設置的醫院使老人不用出樓就能就醫看病,真正實現了養老服務從單純的生活護理向醫療康復、文化養老轉變。(圖片均由牡丹江市民政局提供)